貴花,他將功名富貴看得淡,父親卻相反,把這些看作重要目標的人。明珠是政治家,有成就,同時也是貪得無厭的貪官。後來,明珠是自食其果,被彈劾,罷了官。這時,納蘭不在人間了,他沒有看到這一天。父親的不光彩行為,納蘭卻肯定看在眼裡,甚至於心裡厭惡與痛恨。明珠自己身不正,連身邊的奴才都跟著狐假虎威。像安三,仗著權勢,在外面無所不為,當時許多文人爭先恐後地巴結,甚至與他結為兒女親家。納蘭有好友姜宸英,屢次考試不中,納蘭想幫他,求父親,明珠不會答應。納蘭一天跟姜說,你老是被埋沒,太可惜了。我想幫你,卻無能為力。姜宸英說是安三吧。納蘭是好意,提醒姜宸英,姜宸英站起來,摔了酒杯,罵了納蘭。沒想到你也如此勢利,要我跟奴才磕頭。這事可以看出納蘭的心胸,沒怪罪姜宸英,反而多方向姜宸英請罪。後來二人仍是好友。後來姜宸英感慨說,納蘭從來不怪罪我,他知道我是懷才不遇,才狂傲的。這說明納蘭與父親的矛盾很深。納蘭想幫助漢人,憑自己力量不夠,得借用父親的權力,卻也看不慣他們的行為,不願意與他們成為一丘之貉。父親追逐名利,而納蘭卻是“不是人間富貴花”。
要說到納蘭與父親的第三層矛盾,納蘭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卻又要做個孝子。他的孝…自是有名的。像父親生病,納蘭一定是日夜守候在父親的病床前。有時,納蘭都憔悴了,直到父母病好,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態。有時,聚在一起吃飯,如果父母心情好些,他就會吃得多些。父母身體健康是他心中頭等大事。這說明他是地道的孝子,在精神思想上卻是背道而馳的。納蘭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而父親是把追求名利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是納蘭心中強烈的痛苦。這種矛盾還不是他心中唯一的痛苦。接下來的人生,納蘭還要面臨更深的矛盾與痛苦,這是與康熙的矛盾。
納蘭心事有誰知(六)幽怨從前何處訴
什麼是真正的痛苦?我覺得是內心執著於自己的理想,而現實一次次地毀滅它。納蘭正是這樣,他外表風光時,內心越是痛苦。看看他的詞《蝶戀花…出塞》,這是事業巔峰時所寫。卻流露出悲涼: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青冢是王昭君埋葬地。納蘭在康熙二十一年秋,奉旨意出使時經過這兒的。王昭君本是宮女,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單于。換來了漢長年的和平,納蘭再次出使西域,也是為了穩住邊疆。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麼?這次他是作為貼身侍衛的身份出使的。那麼詞中為什麼流露出悲涼的情緒呢?今古河山無定據,歷史有不變的東西嗎?昭君的輝煌也只是剩下悲涼。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只能看到的這樣的情景。她內心是不是有許多無法訴說的幽怨呢?納蘭也有這麼多幽怨,為什麼在巔峰時這樣悲涼的是康熙賦予的職業使命與他自己的理想發生強烈衝突。
納蘭與康熙的第一次矛盾碰撞在康熙十五年,這一年納蘭二十二歲,這一年,他邁入紫禁城,進入考場,面對的是康熙皇帝,這是他從小崇拜與仰望的康熙大帝。這一回他參加殿試,是成功與失敗,就掌握在一代英主手中,這一次他成功了, “各官鹹嘆異焉。”納蘭分析中肯,邏輯清晰,見解比許多大學者中肯。納蘭還有漂亮的書法,飄逸有美感。讓所有人驚歎。康熙也不禁點頭微笑,高中二甲第七名,在全國考生中名列第十名。所以,來明珠道賀的人不少。明珠高興,謙虛中,事實上心中充滿了驕傲與自家。可是,有一個變故,優秀的進士,要麼進入翰林院深造,要麼授予相應的職位。可是納蘭身上發生了奇怪的事,沒有任何任命,不尷不尬不明不白,一直持續了一年多。這事奇怪了,納蘭應該是首批重點考慮的物件。父親當時是吏部尚書,文官的任免都在他手中。這樣的高官,難道連兒子的工作都沒辦法安排?怪只怪納蘭的名氣太大了,父親也沒辦法暗箱操作。至少康熙這兒說不過去呀。康熙對他印象深得很。沒有他的旨意,明珠敢輕舉妄動嗎?所以不明不白地等了一年多。更令人奇怪的是,一年多後,終於等來了任命,三等侍衛。這是負責皇宮保衛工作的,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與大門侍衛,這是皇帝的保鏢。其中最重要的是御前侍衛與乾清門侍衛,得皇帝親自挑選。納蘭正在其中。這本是光榮的事,按照一般慣例,翰林院官品不高,大家都認為破格任命納蘭為侍衛,是特殊的恩寵。
納蘭不感嘆興趣的是康熙的任命與納蘭的理想相差太遠,要是安排進翰林院,他會更滿意。即使不進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