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顏色,什麼形狀,行動是否靈活,只要它是個活動的,螳螂就會看到它。如果用死蒼蠅喂螳螂,它是不會理睬的;但是,一隻半死的蒼蠅,只要掙扎一下,螳螂也會把它捉來吃掉。

螳螂捕蟲時,它的三角形小腦袋不停地搖動,先瞄準,然後揮動鐮刀似的前足,一躍而上,迅速撲擊,前後僅有0。05秒,速度之快,實在驚人。

那麼,螳螂為什麼具有這種準確而又快速的撲擊本領呢?原來,螳螂是靠兩種器官來傳遞訊號的,一種是複眼,另一種是昌頸前的幾叢感覺毛。螳螂的雙眼不會轉動,可是它的頭卻能朝任何兩側方向轉動。

螳螂的兩個很大的複眼是視覺器官,也是特殊的傳遞器,它能將訊號傳到大腦,使頭部對準捕擊物件。當螳螂在跟蹤獵物時,頭的轉動壓縮著一叢感覺毛,由於形狀的改變,從細毛傳到大腦的是另一種訊號。螳螂大腦的神經系統得到兩種互有差別的訊號後,立即作出決定,雙臂應該朝什麼方向,用什麼速度去襲擊。

螳螂為什麼不根據一側復跟的視覺訊號去直接襲擊而還要轉動頭部呢?科學家觀察研究後發現,螳螂捕獵時,不僅要知道蒼蠅所在的方向,而且還得掌握它的距離,對距離的判斷就要由雙目的視覺作用來完成。只有距離算準了,才能精確地命中目標。

為了便於捕捉小蟲和迷惑對方,螳螂還有一套不尋常的本領,就是它的顏色會隨著周圍草木葉子的顏色變化。夏天草叢和樹林都是綠色,這時螳螂也是綠色的;秋天葉子枯萎變黃,螳螂也就變成黃褐色了。

螳螂雖然強悍,但是它也有畏懼的強敵。某些兇猛的肉食性鳥類就是它的大敵;受了傷的螳螂甚至連小小的螞蟻也無法應付。還有一種小蜂的幼蟲,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塊裡,可使卵塊裡的卵全部覆滅。

螳螂的食物不只是別種昆蟲,它還是個自食其類者。它可以滿不在乎地吃它的姊妹,好像吃蚱蜢一樣。為了繁殖後代,雌螳螂甚至不得不吃掉自己心愛的丈夫。

………【49、青蛙有靈敏的“偵察器”】………

青蛙是消滅害蟲的“干將”,每天能捕食70多隻害蟲,一個月就吃掉2000多隻,千年內除了冬眠以外,就足足消滅掉各種害蟲1。5萬多隻。

青蛙蹲在草叢裡、禾苗間,鼓起一雙大眼睛,一動不動,凝視著遠方,一副神態自如的樣子。其實,它正在嚴密監視著周圍動靜,既要伺機捕食昆蟲,又要逃避天敵的襲擊,極為緊張。如果突然有飛蟲掠過,它驟然躍起,伸出舌頭,把昆蟲捲進嘴去。

青蛙為什麼能這樣閃電般捕食呢?因為它有一張寬闊的大嘴巴,還有長而分叉的舌頭。它的舌頭不是長在口腔的後部,而是長在下頜的前面,*朝著咽喉。當捕捉飛蟲時,它就閃電般突然向外翻伸,舌面上分泌有粘液,飛蟲一碰上,就被粘住。然後,它將舌頭快速翻轉,飛蟲也就進肚子。

歷來,人們總認為,青蛙是依靠顎骨的推力翻動舌頭的。最近,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兩位生物學家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們說,蛙舌移動是舌肌的彈力作用,因為那兒有很多強硬的纖維組織,形成*。另一位科學家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實況,再透過電子計算機分析資訊,得出相同的觀點。這項研究結果將應用到人類醫學的牙科矯形手術中。

青蛙是靠眼睛得到周圍世界的資訊的。科學家發現,青蛙有極為複雜的視網膜。這視網膜由3層各自分開的神經細胞組成,外層是神經節細胞層,約有50萬個細胞;中層是雙極細胞層,約有300萬個;內層是感受細胞層,約有100萬個,它們分別執行著不同的任務。

神經節細胞的體積和結構變化更加複雜,共有4種。一種最小的細胞叫“邊緣偵察器”,只能感覺到比周圍環境較亮或較暗物體的邊緣,像樹幹和天空、湖岸等輪廓。較大的細胞叫“昆蟲偵察器”。它只有對青草的尖端或者有彎曲邊緣的昆蟲等在移動時,才會理睬。另一類細胞叫“事件偵察器”,它對亮度的變化,目光的移動,光源的開啟和熄滅等發生作用。還有一類細胞叫“光強減弱感受器”,體積最大,數目最少,當光線減弱的時候,就會對沼澤中陰影的暗色部分作出反應。

當一隻昆蟲*青蛙的視野或者猛禽的影子從眼前掠過時,這4種神經節細胞,透過長長的支線連通了許多雙極細胞,形成一個巨大的網,可以從廣泛的範圍中收集從感受細胞傳來的訊號,使青蛙立即作出反應,井採取適應的行為:撲向昆蟲,還是跳進安全的河水中。

青蛙只看對它有意義的事物。蛙眼把看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