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是遼國的陪都和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曾在隋、唐兩代薊城的基礎上進行過大規模擴建,當時幽州方圓三十六里,城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共有八座城門,人口三十萬,守軍兵力不詳,但至少應有數萬人,由遼國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南府樞密使耶律斜軫、權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御盞郎君耶律學古和知三司事劉弘鎮守。北漢滅亡後,遼景宗又增派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和乙室王撒哈等人率兵加強防務,幽州本為遼國南京,城高而堅、糧秣充足,防禦十分穩固。宋軍主力從太原分路東進,翻越太行山,進抵鎮州,曹彬調發京東、河北諸州的武器糧秣運到北面行營,趙光義親率大軍從鎮州出發,經保州北上,許多宮嬪也隨軍行動,宋軍進入遼國控制區,佔領金臺頓,以日行百里的高速向北推進,兵鋒甚銳,,宋軍先頭部隊抵近幽州城南。進展如此順利,大概也超出了趙光義的預想,這位自命不凡的皇帝將御帳設在城南的寶光寺。當時,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騎兵萬餘人控制著幽州城北的戰略要地-得勝口,趙光義為了孤立幽州,“躬擐甲冑”,率軍往攻,皇帝親自上陣,宋軍自然是勇氣百倍,一個衝鋒就斬首千人,耶律斜軫見宋軍攻勢猛烈,便採取誘敵之計,讓士卒換用被宋軍輕視的耶律奚底所部的旗號,同時分兵一部抄襲宋軍側背,趙光義見勢不妙,這才命令宋軍停止進攻,退回城南,耶律斜軫趁機進至清沙河以北,遙為幽州聲援。這時,在宋軍圍攻下,幽州人心動搖,降者相繼,幽州被圍六天後,正在遊獵的遼景宗耶律賢才得到訊息,大敵當前,契丹民族的安危決於一線,面對危局,有人居然主張放棄幽、薊,退守松亭和北岸口。關鍵時刻,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認為幽州絕不可輕易放棄,並請求親率精騎五千前往救援,如果不能取勝,再撤退不晚。遼景宗支援了他的意見,即命耶律休哥率領五院兵馬南下,會合耶律斜軫解幽州之圍。此前,遼南府宰相、太保耶律沙奉命救援北漢,白馬嶺敗後,率軍返回,剛好與耶律斜軫會師。五院兵馬就是遼國的部族軍,共四個營,也算是精銳部隊,受命後,耶律休哥率軍日夜兼程,自古北口南下,繞道西山,直撲幽州。宋軍對幽州的攻勢越發猛烈,趙光義移駕城北,連續三次親督諸將攻城,鎮守順州的遼國雄武軍節度使劉延素、知薊州事劉守恩相繼投降,幽州形勢危急,但宋軍連日苦戰,攻城不下,軍心不免懈怠。趙光義再次上陣,指揮攻城時,耶律沙的援兵突然從沙河趕到,在幽州北門外的高梁河襲擊了攻城的宋軍,雖說事出意外,但宋軍畢竟兵多將廣,鏖戰到黃昏時分,遼軍漸呈不支。入夜,就在宋軍勝利在望時,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的兩路大軍趕到了,分左右翼同時向宋軍發起猛攻,耶律休哥的五千契丹鐵騎“人持兩炬、高舉雙旗”,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慌亂中,宋軍不知遼軍多寡,軍心動搖。幽州城內的耶律學古見援兵已至,開門列陣,四面鳴鼓,猛攻宋軍,幽州居民也出來助陣,呼聲震動天地,耶律休哥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奮勇向前,遼軍士氣大振,無不以一當百,誓死相拼。激戰中,“天才軍事家”趙光義身中兩箭,心膽俱裂,再也顧不上皇帝的威嚴,自己棄馬乘驢車,在數十騎兵護衛下向南逃走。此時,宋軍將士不知道皇帝已經溜號,大隊人馬仍然在幽州城外苦戰不休,耶律休哥身被三創,血流如注,仍然勇猛無比,黎明時分,宋軍終於全軍潰敗,亂成一團,四散奔逃,遼軍追殺三十餘里,繳獲兵仗、符印、糧饋、資財無數,斬首萬餘級。趙光義跑的倒很快,一晝夜狂奔三百餘里,天亮時遁至金臺驛,混亂中,宋軍一部分將領因皇帝失蹤,竟欲擁立武功郡王趙德昭為帝,耶律休哥因傷勢嚴重,不能騎馬,只能輕車追擊至涿州,宋軍殘部這才得以僥倖逃去。)關於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是指中國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作為條件,兩年後,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之地獻出來,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岸。燕雲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河北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