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重新整理,與民更始。'《馮玉祥日記》,1933年3月21日。'
3月24日,孫科再電約馮到保定晤蔣。馮於次日覆電說:函覆蔣的意見,“如蒙採納實行,則不獨赴保,即任何驅駛,亦不敢辭。”'馮玉祥復孫科電,1933年3月25日。'
3月29日,蔣介石復派黃紹竑、熊斌,汪精衛派王懋功赴張勸馮進京。馮對他們說:“蔣若不認識過去之罪,痛改前非,與民更始,誰敢往南京去!”'《馮玉祥日記》,1933年3月29日。'
數日後,國民黨中央又電促馮氏南下,馮對周圍的人表示:“寧為抗戰而死,也不願離開此地。”'《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30頁。'
蔣介石見誘馮之計不成,便施造謠中傷之法。但馮沒有屈服,仍積極準備武裝抗日。
馮玉祥為了組織武裝抗日,於1933年3月電調駐山西汾陽軍校學員到察。4月末該校3000餘人抵張家口,隨即擴編成師,師長支應進,所屬3個團長均系共產黨員,是為馮的基本隊伍,撥歸佟麟閣指揮。致力於抗日反蔣的原西北軍將領方振武,經馮玉樣派人聯絡後,於3月上旬從上海趕到山西介休,與舊部共組抗日救國軍。4月上旬方振武率部從介休出發,開到河北邯鄲後,由於何應欽不撥給火車,遂徒步北上,於5月20日進入張家口。
從東北、熱河退入察省的抗日部隊李忠義、鄧文、黃守中等部,蒙古自衛軍德穆楚克棟魯普等部,以及察哈爾地方武裝張礪生部,他們都表示服從馮的指揮,願意與馮合作。馮玉祥在聯絡友軍的同時,並著手建立基本隊伍。此時,馮的舊部吉鴻昌、高樹勳、孫良誠、張凌雲等,先後抵張家口。經過一段時間準備,他們各自收編和裝備了一部分抗日武裝。此外,北平、天津及華北各地一部分愛國青年和學生,也趕來參加同盟軍。這些部隊雖然政治主張、原來的指揮系統不同,但都一致擁護馮玉祥出山,領導他們抗日。共產黨的組織促成了這些武裝的大集合。經馮玉祥同意,中共還組建了第18師,由許權中任師長,並在同盟軍第2、第5、第16、第18師等部中,建立了抗日救國會、政治工作委員會和宣傳隊等組織。
馮玉祥準備抗日的行動,得到了察哈爾民眾和全國各方面的支援。察省廣大民眾強烈要求武裝起來,保衛鄉土。1933年5月初,察哈爾各縣代表在省府開會,推舉漢、蒙民族代表喬嗜冰等4人到北平向軍分會請願,要求派兵抗日,收復失地。廣東、廣西、福建等省當局先後致電馮玉祥表示支援;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及各地抗日救亡團體也紛紛電馮,促請早日實現抗日。5月7日,馮玉祥分別函覆各地,並於9日在《大公報》上公開答覆各民眾團體,重申他抗日救亡的志願和決心。
(二)抗日同盟軍的正式成立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與發動,組建抗日同盟軍的條件業已成熟。在盤踞多倫的日偽軍南侵,沽源不守的形勢下,馮玉祥於1933年5月24日主持召開了有中共代表參加的各方軍事首領會議,決定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26日。在張家口舉行全省民眾禦侮救亡大會,正式宣佈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一致公推馮玉祥為同盟軍總司令。馮於當天向全國發表了就職通電,通電指出:
“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得寸進丈,直以滅我國家,奴我民族,為其絕無變更之目的。握政府大權者,以不抵抗而棄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熱河,以不徹底區域性抵抗而受挫於漱滬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戰爭而言,全國陸軍用之於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軍則根本未出動;全國收入用之於抗日者不及二十分之一,民眾捐助尚被封鎖挪用。要之,政府殆始終無抗日決心,始終未嘗制定並實行整個作戰計劃。且因部隊待遇不平,飢軍實難作戰。中間雖有幾部忠勇衛國武士,自動奮戰,獲得一時區域性勝利,終以後援不繼而挫折。選者,長城前線不守,敵軍迫攻平津,公言將取張垣。不但冀察垂危,黃河以北悉將不保。當局不作整軍反攻之圖,轉為妥協苟安之計。方以忍辱負重自欺,以安定民心欺人。前此前敵抗日將士所流之血,後方民眾為抗日所流之汗,俱將成毫無價值之犧牲。一時之苟安難期,他日之禍害愈深。國亡種奴,危機迫切。玉祥僻居張垣,數月以來,平津滬粵,及各省市民眾團體,信使頻至,文電星馳,責以大義,勉以抗日。玉祥深念禦侮救國,為每一民眾所共有之自由,及應盡之神聖義務。自審才短力微,不敢避死偷生,謹依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