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人們對現代作家的不同選擇?如何看待魯迅當年的論戰與今天文壇上的許多論爭?
××:
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人們對作家作品的選擇必然是多元化的。有人願意多讀些周作人、梁實秋的文章,少讀、甚至不願意讀魯迅的文章,也屬正常,並不就構成什麼〃時代疾病〃。
關於魯迅與青年的關係,我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年青人都讀他的作品;二是我堅信,在中國,只要達到一定的文化程度,並且願意或正在思考問題的青年,都能與魯迅進行精神的對話,從他那裡得到啟發。
魯迅確實和很多人都進行過論戰,但他也不是整天罵人。如果你仔細讀當年論戰的文章,就會發現,常常是別人罵上門來,魯迅才被迫應戰。從另一方面說,文人相爭是正常的事,有不同看法自然要論爭,真理是越辯越明的。但必須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即是〃有理大家說〃,不能不講理。魯迅有一句名言:〃辱罵與恐嚇絕不是戰鬥。〃現在的許多〃論爭〃,恐怕正是講理太少,辱罵與恐嚇太多。還有的人總是想借助政治權力的力量來壓倒對方。當年梁實秋與魯迅論戰,說魯迅〃拿俄國盧布〃,這就相當於今天說對方〃拿美國情報局的津貼〃,這樣的誣告是會讓人坐牢的。不是依靠論辯的力量,而是企圖仰仗政治權力的干預置對方於死地,魯迅因此稱之為〃乏〃。今天這樣的〃乏文人〃實在是太多了。
2000年6月2日
八
▲虹橋▲書吧▲。
第20節:書信五十通(3)
一位陝西的理科大學生和他的朋友在年初寄來了他們自己辦的刊物,我卻忙得沒有時間回信,心裡很不安。
××:
我一直欠著你和你朋友的債……信債,更是情債。你們把心血澆灌的《百草塬》饋贈於我,我卻遲遲不予回報。今天早上醒來,突然想到你就要畢業了,再也不能拖下去了,於是匆匆提筆……當初也是因為想〃好好地寫一寫〃,卻找不到整段時間從容交談,反而拖下來了。而今天大概也只能簡要地說幾句感想,這也是要請你原諒的。
你們刊物裡的文章一篇篇讀下來,我的心也一直往下沉,沉……一個問題苦苦地纏繞著我,最後竟變成了一個聲音固執地追逐著我:命運,命運,命運……
這是你我都在緊張而痛苦地思考的〃當今中國思想者的命運〃。曾經有人問道:〃中國有沒有思想家?〃在我看來,這對當下的中國是一個過於高遠,甚至是奢侈的問題:今天要做一個思想者,能夠獨立地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很不容易,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你們的刊物就是一個證明。你們的切身體驗化成的文字,則向人們揭示了中國思想者的種種困境……
他們面對體制的強大壓力……這個體制正在〃忙於與世界接軌〃,結果就如魯迅所說,〃舊疾〃與〃新役〃並存,不但舊的專制壓迫依存,中國人還要〃六歲就開始與人競爭〃,於是,〃長時間大規模有組織有計劃地製造閹人〃的〃傳統〃更有了創造性的繼承與發展;作為學院裡的知識者,他們時刻面臨大學官僚體制的壓制……〃這兒沒有真正獨立自由的社團生存的環境,同樣喪失了自發組織真正社會實踐的自由。我們無法發表真正想說的東西……我們的嘴巴除了吃東西外,已不是為自己所生;我們的大腦除了裝下統一配給的東西外,已不再是為自己思考〃,而一旦〃被劃為思想的異端〃,今後的命運更是不堪設想;他們更面對成為〃文明的奴隸〃的危險:電視、電腦……〃支配著每一個現代人的生活,是我們發明的〃暴君〃〃,對〃我們的思想進行著掠奪同化〃,〃不知不覺讓我們交出了一切:時間,空間及思考〃,〃在未解除身體被奴役〃的同時,我們的思想緊隨網路時代文明〃變化的迅速及無孔不入而喪失獨立〃。
而所有這一切外在的壓制,都會轉化為內在的困惑,對自身價值的懷疑:〃自身的種種矛盾和混亂,時時將我們逼近分裂與崩潰的邊緣〃;〃每每在動筆寫作的時候,本意以之擺脫孤獨與寂寞,卻更深地感到恐懼和寒冷,感到自己的無力,或許,這就是魯迅所說的:〃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這也許是更為可怕的。
如你們刊頭所引勞倫斯的話所說:〃我們時代整個龐大的體制必須除去。而除了勃然萌發並緩緩突破其根基的生命萌芽,是沒有任何東西能真正使它滅亡的。我們不能不全力拼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