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章 吏治的松憊 底層的架構

京城,謹慎殿

隨著周王出京師這一個月以來,關於藩王同意軍改的摺子,不斷的傳遞上來。朱允炆的心情是高興的,從繼位之初的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幾個月以來的夙興夜寐。總算是成果喜人,全面軍改的施行,總算是給了朱允炆一絲安全感了。軍權的全部抓入手中,對自己的皇位,現在顯然是最為穩固的基石。

同時揚州的案子、暴昭的案子審理完結了。朝堂之上的文官們之間齷齪,也會被強力的手腕鎮住,然而這不是朱允炆想要的。腦海中那個真實的夢,每時每刻都在告誡自己,如今的朝堂選官制度是有問題。

接下來的建文初年的掄才大典,傳統科舉選出來的只是一幫知道理論知識,道德君子而已。他們缺少基層的工作經驗,也缺少生活化的技能。真正能懂得民間疾苦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對於吏部的改革,應該提上日程了,對於選官制度的改革,應該更重要的資料支撐。同時對於文官們的監察制度,對於都察院的改革,也可以加入進來。因為朱允炆明白,只有建立了完整的長效的機制,才能完成制度上有依可循,才能長久的推行下去。

“皇爺,吏部尚書張大人、戶部尚書陳大人,求見!”這個時候太監來報。

“宣!”

“臣張紞、陳迪,拜見陛下。”二人走到大殿中央,躬身行禮道。

“平身,二位老大人,今日聯袂而來,所謂何事?”朱允炆一臉微笑的開口道。

“陛下,如今因為通倭案的原因,江浙閩三地嚴重缺人,老臣領吏部,擬出了一份名單,還請陛下過目。”這個時候吏部尚書張紞開口道。

“愛卿朕想問,你們現在吏部選官的標準,是什麼?”朱允炆看了一會之後,抬頭看向張紞問道。

“陛下,如今吏部主要以銓選、薦舉為標準,薦舉方法主要是:一是派遣官員到各地訪求賢能。二是責成各級官府薦舉人才。再者就是銓選,吏部會根據官員的資歷、才能、品德等進行綜合考量和安排職位。”張紞回答道。

聽到張紞的回答,朱允炆心中果然,按照這種選官標準,很容易滋生腐敗。就拿舉薦制度來說,這種方法類似於,漢朝的舉孝廉。而舉薦制度,完全只是靠著朝中大人的人品作為保證,說白了就是信譽。

雖然作為大官,雖然很愛惜自己的名聲,但是從另外一角度來看。這個被舉薦的人,就會深深打上舉薦官員的烙印,這樣就會結黨。被舉薦的人,將會繼承舉薦之人的政治遺產,同時也享受著舉薦之人帶來的便利。

如果這個被舉薦的人,如果旗幟鮮明的去反對舉薦他的人,那麼他將會在這個官場寸步難行,按照道德的標準,這個人就是道德有缺。毫無信譽可言,即使政見不合也不能反對舉薦之人。可以說被舉薦的人,就是舉薦之人的死黨,這個烙印一輩子也除不了。

再說第二種的銓選制度,從資歷、才能、品德方面進行考察,這三個東西都是猶如浮萍之木。資歷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熬出來的,這種官就是懶官,每天摸魚,慢慢的熬時間就行了。才能,這個就更扯淡了,能考上科舉進士的,有幾個沒才能呢?所以這個才能,首先第一點就是文章寫得好。然後就是品德,就是儒家那套的道德君子,就像你是個御史清流,這就是道德楷模。所以朱允炆,對於現在選官制度,是有很大的意見的。

“愛卿,朕有一問。你覺得現在的官員考察制度,選出的官員能快速的勝任官職麼?或者這樣的官員制度,能不能快速的培養出優秀的官員?”朱允炆問疑惑道。

“陛下,我朝的官員考察制度是太祖制定下來的,由於開國時期百廢待興,朝廷一直沒有開科舉,所以很長一段時期都是舉薦制度。後來朝廷穩定之後,太祖重開科舉,參照前朝的銓選制度,制定並完善現在的官員選察制度。”

張紞頓了一頓,繼續道:“至於陛下所問,現在的官員考察制度是否能快速勝任官職,或是否能快速培養優秀官員,老臣認為,這取決於諸多因素。”

“哦?願聞其詳。”朱允炆饒有興趣地看著張紞。

“首先,官員的勝任與否,除了自身的才能和品德,還需要時間的歷練和實踐的磨礪。即使是才高八斗計程車子,初入官場也難免手忙腳亂,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和學習。其次,優秀官員的培養,除了制度本身的完善,還需要朝廷的悉心栽培和嚴格監督。朝廷應該為官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晉升空間,同時加強對其行為的監督,確保其能夠廉潔奉公,公正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