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三年,本就動盪不安的西晉王朝,又被東海王司馬越掀起了一陣血雨腥風。他自滎陽回洛陽之後,行事愈發專橫跋扈,竟以太學為府,為達一己私慾,不惜誣陷王延等大臣作亂,殘忍地將他們處死,而後又奏請罷免有爵位的宿衛,其種種行徑,徹底寒了朝中大臣以及天下百姓的心,讓本就搖搖欲墜的西晉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也讓眾人對這位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東海王,只剩下了失望與憤恨。
滎陽歸來,野心膨脹
司馬越自滎陽返回洛陽的路途上,心中滿是對朝堂局勢的盤算。在滎陽的這段時日,他雖歷經諸多戰事,可手中的權勢也在不斷鞏固,麾下的勢力日益壯大,這讓他的野心如同被點燃的野火,越發旺盛起來。他望著隨行的親信和軍隊,暗自思忖著:“如今這天下大亂,朝廷內外皆需強有力之人掌控,我為大晉殫精竭慮,立下汗馬功勞,理應有更大的話語權,那些可能阻礙我的人,絕不能留。”
當他踏入洛陽城的那一刻,百姓們看著這位歸來的王爺,眼中並沒有期待中的安穩與希望,反而充滿了畏懼。洛陽城在連年的戰亂與動盪中早已破敗不堪,大街小巷瀰漫著一股衰敗的氣息,可司馬越卻無心去關注這些,他徑直朝著太學的方向而去,心中已然有了一個大膽且狂妄的計劃。
太學,本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神聖之地,承載著無數讀書人的夢想與期望。然而,司馬越卻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與象徵意義,不顧眾人的反對,強行將其佔為己府。一時間,太學裡的朗朗讀書聲被嘈雜的兵戈之聲所取代,那些莘莘學子們被迫離開,眼中滿是憤恨與無奈,而司馬越卻心安理得地在這片曾經的學術殿堂中,開始謀劃著他的下一步權力佈局。
誣陷王延,製造冤案
司馬越在太學中坐穩之後,便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朝中那些他認為可能會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大臣們,而王延,便是他選定的第一個目標。
王延,為人正直,在朝中頗有威望,平日裡對朝廷的事務盡心盡力,對一些不合理的政令也敢於直言進諫,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其中就包括司馬越的心腹之人。司馬越聽聞了一些關於王延對自己有所不滿的傳言,儘管真假難辨,但他為了以儆效尤,徹底消除潛在的反對聲音,便決定捏造罪名,誣陷王延作亂。
他先是暗中指使手下收集一些莫須有的“證據”,無非是些斷章取義的話語、捕風捉影的往來書信等,然後在朝堂之上,當著皇帝和眾大臣的面,將這些所謂的證據一一羅列出來,滿臉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臣近日查獲,這王延暗中勾結黨羽,意圖擾亂朝綱,發動叛亂啊。其心可誅,若不加以懲處,朝廷威嚴何在,大晉江山社稷又怎能安穩?”
晉懷帝聽聞此言,心中一驚,他深知王延的為人,本不太相信會有此事,可看著司馬越那信誓旦旦的模樣,又有那些看似確鑿的證據擺在眼前,一時也有些猶豫了。
王延聽聞司馬越的誣陷,又驚又怒,他當堂反駁道:“東海王,你這是血口噴人!我王延對朝廷忠心耿耿,何時有過作亂之心?你這般憑空捏造罪名,究竟是何居心?”
司馬越卻冷笑一聲,說道:“王大人,證據確鑿,你還敢狡辯?你平日裡那些言行,眾人皆是看在眼裡的,莫不是以為能瞞天過海?”
朝堂上的大臣們面面相覷,一些人畏懼司馬越的權勢,不敢出聲;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們雖有心為王延辯解,可看著司馬越那咄咄逼人的架勢,也知道此時說什麼都無濟於事了。最終,在司馬越的逼迫下,晉懷帝無奈,只得下令將王延處死,以儆效尤。
王延被押往刑場之時,眼中滿是悲憤與絕望,他朝著皇宮的方向大聲喊道:“陛下,臣冤枉啊!願陛下明察秋毫,莫要被奸佞矇蔽了雙眼,大晉江山危矣!”可他的呼喊聲在這亂世之中顯得如此微弱,很快便被淹沒在了那無情的風聲之中。隨著劊子手的刀落下,一位忠臣就這樣含冤而死,而司馬越卻透過此舉,成功震懾住了不少朝中大臣,讓他們對自己愈發敬畏,不敢再有絲毫忤逆之心。
奏請宿衛,寒眾人心
處死王延後,司馬越並未就此收手,他的專權之路還在繼續延伸。他深知宮廷宿衛對於皇宮以及皇帝的重要性,而那些擁有爵位的宿衛們,大多都是皇室宗親或者朝中的世家子弟,他們雖然平日裡對朝廷忠心耿耿,但在司馬越看來,這些人並不完全受自己掌控,萬一哪天與自己作對,那可就麻煩了。
於是,司馬越便向晉懷帝奏請罷免有爵位的宿衛,美其名曰是為了整頓宮廷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