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謠言在京城越傳越廣,朝堂上的氣氛也變得越發緊張起來。皇帝聽聞這些傳言後,心中不禁起了疑慮,他坐在龍椅上,看著下方的大臣們,皺著眉頭說道:“朕近日聽聞劉辨在北疆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此事諸位愛卿可有耳聞?北疆兵權關乎朝廷安危,若真有此事,可不能坐視不管啊。”
成都王司馬穎見狀,覺得這是個打壓劉辨的好機會,便出列說道:“陛下,臣也有所耳聞啊。那劉辨如今在北疆確實權勢頗大,各路人馬都歸附於他,雖說此前他擊退外族有功,可這兵權過重,難免會讓人擔憂啊。臣建議朝廷應派人去北疆核查一番,若情況屬實,當削減他的兵權,以防患於未然啊。”
河間王司馬顒心中暗喜,也跟著附和道:“成都王所言極是,朝廷的兵權豈能集中於一人之手,這對陛下的江山社稷可是一大隱患吶,還望陛下早做決斷。”
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們聽了,紛紛站出來為劉辨辯解。一位老臣拱手行禮後,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劉辨將軍一向忠心耿耿,為守護北疆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北疆剛剛穩定,正是需要他繼續統領兵權,鞏固邊防之時啊。那些謠言不過是別有用心之人的惡意中傷,陛下萬不可輕信啊。”
雙方各執一詞,朝堂上頓時爭吵成一片,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皇帝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該聽信誰的話才好。這場爭論越來越激烈,原本稍有緩和的朝堂矛盾再次被徹底激化,各方之間的嫌隙也越來越深。
劉辨的應對與困境
遠在北疆的劉辨很快也得知了京城朝堂上關於自己的謠言以及各方的爭論。他心中既氣憤又無奈,氣憤的是有人惡意詆譭自己的名聲,妄圖破壞北疆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局勢;無奈的是自己身處邊疆,難以直接到京城去為自己辯解,而且朝廷如今被各方勢力攪得烏煙瘴氣,即便自己解釋了,也未必能讓所有人信服。
劉辨坐在營帳中,對著前來商議的將領們說道:“如今京城那些人被權力迷了眼,全然不顧北疆的安穩和朝廷的大局,竟輕信這些謠言,想要削減咱們的兵權。咱們若真的失去兵權,北疆必將再次陷入混亂,外敵定會趁機捲土重來啊。”
一位將領氣憤地說道:“將軍,他們這是無理取鬧,咱們拼死拼活守護邊疆,換來的卻是他們的猜忌,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咱們乾脆不理會他們,繼續堅守北疆便是。”
劉辨微微搖頭,說道:“不可啊,咱們畢竟是大晉的臣子,若公然違抗朝廷旨意,那豈不是坐實了那些謠言?當下咱們得想個妥善的辦法,既能讓朝廷放心,又能保住咱們的兵權,繼續守護北疆才行。”
於是,劉辨決定修書給朝廷,在信中詳細闡述了北疆目前的局勢、兵權集中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對朝廷的忠心不二。他還表示願意接受朝廷的監督,定期彙報北疆的軍事情況,希望朝廷能以大局為重,不要輕易削減北疆的兵權。
可這封信送到京城後,卻依舊沒能平息各方的爭議。成都王覺得劉辨這是在敷衍朝廷,根本沒有真心想要交權的意思;河間王則繼續在一旁煽風點火,讓這場圍繞著北疆兵權和劉辨的爭論愈演愈烈,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亂,而西晉王朝也在這不斷激化的矛盾中,再次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考驗,未來的走向變得越發迷茫,讓人憂心不已……
與此同時,北疆計程車兵們聽聞京城朝堂上的這些紛爭後,也都人心惶惶,他們擔心自己會被調離北疆,擔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邊防體系會被破壞,軍心開始出現了動搖。劉辨一邊安撫軍心,一邊還要應對京城朝堂上的壓力,可謂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艱難困境之中,可他依舊沒有放棄,仍在苦苦思索著能化解這一危機的辦法,期望著能讓西晉王朝再次回到正軌,讓北疆重歸安寧,只是這希望看起來是如此的渺茫,彷彿隨時都會被這洶湧的權力鬥爭浪潮所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