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滿身輕利頂頭懸。’練習時如不知道這方面用訣,僅注意身手步法之運用,則與外家拳無別。

“因此,在練習架式之前,最好先靜坐練習若干分鐘,意在屏寂思慮,務使萬源都淨。旨在以腹部呼吸,氣納下丹田。而後再從容練習動作,不可過快。動作過快則心思散亂、呼吸急促,破壞了虛靈頂頸、氣納丹田之效果。

“要注意全身放鬆,不可有一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屈絆仰俯周旋之態,要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從起手至收勢,不得有停頓、稜角,亦不可忽急忽緩,更不能有練外家拳時的想象,否則便會自己限制自己的進步。因為,在整趟太極拳架式中,可以說沒有攻擊與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如欲從整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無論你頭腦如何縝密,也只能是掛一漏萬,那就會使自己攻擊與招架的範圍縮小。”

一番話後,陸散波便開始向曾曉傑傳授第一步——化勁功夫,既著熟退圈階段。

太極拳攻大致可分為十成,一至三成為下乘功夫,就是所謂第一步入門功夫;四至六成謂中乘功夫,即通常所說的第二步的登堂入室;七成功夫是中乘與上乘之間的過渡階段,也是太極拳中稱為爐火純青的階段;八至十成,為登峰造極的上乘功夫。拳論曰:“由著熟而後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就是指這三步過程。

下乘功夫的一成是圈力多而化勁少;二成則化勁漸增,圈力漸少,是著熟(拳、架子、推手)的標誌;三成者,以化勁為主,漸悟懂勁。是時不僅出道,且能走圈柔化外來強力的進攻。

曾曉傑在師父陸散波的指點下,循序漸進,進展迅速。經過幾個月的刻苦練習,加上原有的八卦掌基礎以及從不間斷的小周天功法的幫助,已由勉強退圈進入自然退圈。習慣性走圈柔化為不丟不頂,開始真正懂勁。

若問他所完成的這地一步功夫已到什麼程度,那便是金剛搗碓聲似雷,掩手胘拳帶風旋。二起上縱輕靈捷,跌岔鋪地起穩健。獨立蹬跟如釘立,平縱穿梭送輕快。

曾曉傑除了處理日常所必需的事務外,完全潛心於拳術的學習中。連沈沉、石音豐等人的來信,也懶得回覆。甚至錢抑傲已去側月山區插隊的訊息,也沒引起他多少惦念。

太極拳理並不玄奧,主要靠個人的天資。這天資不一定是虎背熊腰,而是毅力與刻苦研究的精神,也就是悟性。從曾曉傑練習第一部功夫的過程中,陸散波覺得他的確不同凡響,具備深造的條件。便把自己盡畢生精力所研究的太極拳精粹,悉心灌輸給了他。

曾曉傑順利地開始了第二步積柔成剛功夫的學習,即懂勁進圈階段。

這階段是運用丹田之氣,貫串到化圈退與化圈進的過程中。辨明濁氣和清氣,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以外形引內氣,以內氣催動外形,上虛下實,外柔內剛。以肩、肘、胯、靠的功夫練習為主,已具威脅性,並懂得了發勁與寸勁的應用,然後再由寸勁向分勁發展。常人攻人將手收回一二尺蓄勁再擊出,是謂尺勁。太極拳功夫不需退手,只需柔綿貼住對方身體,在一寸或一分內發勁便可。因此往往在人不知不覺中,把對方擊倒或發出。

時間在不斷地融化,無聲無息,無形無蹤。轉眼過去了兩年,曾曉傑的第二步功夫業已告成。

“這步功夫已將完成,雖已登堂入室,還不能算個成手,只能說,你的形與氣結合起來了。你要清楚,學人規矩不能學人巧,巧是從功夫中得來。而第六成功夫,然非巧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意思是要千回萬轉多多練,功到熟時巧自成。”陸散波說著,把太極拳譜《行功心解》、《太極拳論》等有關秘本交給曾曉傑,“我們得暫時分開,要想到達神明階段,完全得靠悟性去滲透,非師可及。”說完轉身離去,遠遠地飄來一句:“到時自可相會。”

曾曉傑手捧秘本,猶如捧著師父的赤誠之心。他虔誠地望著師父遠去的身影,滿懷激情,無限惆悵,心中暗暗發誓:“小徒一定按您的旨意,潛心鑽研決不丟醜!”

曾曉傑在不懈的奮發探索中,開始步入不是捨己從人,漸至從心所欲的境地,明白了粘、遊、連、隨、掤、�、擠、按、騰、閃、折、空、活十三個字的用法。終於豁然貫通了第三步功夫,跨向了太極拳最關鍵的丹田發沉、膀胱發熱、足跟發懸、肌皮發脹、手指發麻的爐火純青的階段。

同時,他沒有放棄周天功的鍛鍊,在小周天功紮實的基礎上,繼續了大周天功法。用意引氣,從手太陰肺經起始,途徑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