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藹又優雅,說話迅速而有力,給人以有自主力量的印象”。
簽訂《北京條約》時英國代表團的成員、日後寫了大量有關東方著作的芮尼醫生回憶說:“恭親王十分和藹可親,他的長相是十分典型的韃靼人:他的右臉頰上有兩顆淺淺的瘢痕,連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是之前長過癤子的痕跡。他的臉和手看上去都很小,手指十分小巧,如同婦人。”芮尼用大量篇幅,詳細地描寫了恭親王在接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紳士風度,為之大為傾倒。
而恭親王的這種翩翩風采,隨著年齡增長而更為成熟。“恭親王與之前我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們不同,他十分生動。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印度和******的王子,以及我們在印度斯坦和埃及的朋友們,往往是呆板地坐著,整個談話中面容呆滯,令你以為是在和石頭對話。但是,恭親王在談話中,卻表情豐富,十分生動。”
現在林義哲面前的恭親王,身材瘦削,甚至雙頰凹陷,其腰圍尺寸似乎與其地位完全不成正比,更與一般大清帝國的高階官員們腦滿腸肥的形象大相徑庭。林義哲知道,恭親王的這種瘦削,無疑並非福相,多是因勞苦所致,卻並非緣於先天體弱,更不可能因為營養不良,或許正是因為江山社稷的擔子對他來說,過於沉重了。
作為最早在大清“鐵屋子”裡清醒過來的人,恭親王卻因為自己的特殊地位,不能大聲地吶喊,能做的不能說、至少不能多說,能說的卻不能做、至少不能真做。
在瘦削的外表下,他卻是人格層面上的“美男子”,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對待列強佔領軍不卑不亢,對待自己的部屬和藹可親,這令他在國際國內都贏得了相當多的認可。在那批判與鬥爭充斥的高層,他幾乎是所有幹實事者的總後臺,而後世人們耳熟能詳的“實事求是”口號,就是他當年鮮明地提出來的。在晚清的改革開放中,被後世推崇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其實只是改革的槳手而已,幕後的真正掌舵人、伯樂、保駕護航者,卻是恭親王。
看到恭親王清瘦的外貌,林義哲一時間不由得浮想聯翩。
中國的傳統繪畫不是太注重寫實,恭親王因此得以成為第一個留下真實影像的中國“總理”。總理往往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戲曲中都尊稱為“千歲”乃至“九千歲”,但林義哲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恭親王之後的中國總理們,無論賢愚,幾乎都是“瘦肉型”的,成了這個職位的標準形象,與那些總統、執政、主席們的“樣樣都偉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自然因為與執掌中國這艘“大船”的艱難與繁瑣有關,但或許也來自“伴君如伴虎”的如履薄冰。
“老二”的身份是尷尬的,不能不做事,卻不能做太多的事,尤其是不能做太大的事。投身於具體而細微的政務瑣事,成為一個“事務主義”者,或許也不僅是其個性使然,而在於更能給“老大”傳遞一個訊號:本人只會埋頭拉車,不善抬頭看路,更不會高瞻遠矚,請“老大”放心,更請“老大”多批評指正。畢竟,一個能力和品格都完美得無可挑剔的“老二”,是“老大”心頭最大的痛!
眼前的恭親王,儘管和自己談笑風生,但他的眉宇間卻顯露著一種特有的滄桑,這是因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重擔,還是因為“老二”這個微妙的地位呢?
也許,自己現在同郭嵩燾在恭王府宴飲的訊息,一經傳將出去,就會給他帶來巨大的麻煩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權勢之下,即使自己不想結黨結派,也會自然成黨成派,這是中國政治的無奈之處。恭親王作為離最高權力最為接近的“老二”,雖然都十分“憂讒畏譏”,但還是不能不成為遮天的大樹!
對於自己這個洋務新進,他有心要保護,栽培,但他現在所處的地位,卻也容易讓言官們參劾他“結黨”!
想到歷史上恭親王的不幸遭遇,林義哲禁不住在心中暗自嘆息起來。
現在,因為自己的關係,恭親王已然和慈禧太后改善了關係,但這種看起來還很穩固的關係,會維持多久呢?
林義哲忽然想起今天是1875年的頭一天,西曆的元旦,想到今年即將發生的一件大事,林義哲的心中猛然一陣緊縮。
第四百零九章議儲
歷史已然因為自己的關係發生了改變,那麼同治這個廢柴皇帝的命運,是否也會和歷史上有所不同呢?
林義哲正想著同治皇帝的命運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只見恭王府的管家急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