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這是一項帶來巨大反響的戰略失誤。夏威夷的每一桶石油都是從美國大陸運去的。如果日本的飛機炸燬太平洋艦隊的燃油儲備和珍珠港的儲油罐,他們就會令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每一艘船擱淺,而不限於那些實際上被擊毀的艦隻。新的石油供給只能來自幾千英里以外的加利福尼亞。接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的徹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後來說:“在珍珠港事件的過程中,美軍艦隊的所有燃油都在地面的儲油罐裡。大約有450萬桶油,只要用直徑50毫米的彈頭射擊就可以讓它們完蛋。如果日本人毀了那些油,戰爭就要延長兩年。”

第十九章 石油大較量(1)

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溫斯頓?丘吉爾生活在政治的荒野之中,無人理睬他的那些關於納粹野心的警告。但在1939年9月他66歲的時候,他被突然召回重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舊職——英國海軍大臣。隨著希特勒的軍隊於1940年春橫掃西歐,倫敦的綏靖主義者下臺了,丘吉爾當上了大不列顛的首相。

英國面臨著悲觀的前景。德國人已經佔領了挪威和丹麥,法國人下個月就投降,英國人將孤軍奮戰,承擔戰爭的重負。

英國政府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認真地分析了英國的石油形勢。1937年底,一個特別委員會對仿照德國採用“煤中取油”的合成燃料戰略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因為英國本土蘊藏著豐富的煤,而它所使用的油則幾乎全靠進口。儘管如此,該戰略考慮還是遭到否定。英國不僅能夠從全球獲得大量廉價的石油,而且世界兩家主要的國際性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英倫—伊朗石油公司① 都設在倫敦。發展合成油不僅代價高昂,而且仔細分析起來並不保險。用許多船隻,透過許多港口進口石油同依賴少數幾座超大型的、極易從空中辨認的合成燃料工廠相比較,後者更容易遭到空襲。

英國政府在制訂備戰計劃時要求石油工業給予緊密、公開的合作,在美國這樣的合作極難辦到。在英國,國內煉油工業和銷售渠道有85%集中在殼牌石油、英伊公司和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英國分公司的手中。1938年慕尼黑事件發生時,政府決定,一旦爆發戰爭,各石油公司之間所有的“競爭工具”都將取消,全國的石油工業將在政府的卵翼下統一管理。

英國政府還得對付皇家荷蘭殼牌集團的前途問題,因為這家集團可能被納粹控制。問題的關鍵出在公司的全權領袖亨利?迪特丁身上。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他是集團內說一不二的人物。但到30年代以後,迪特丁對公司的控制漸漸減弱,他的行為舉止愈發顯得古怪、挑剔和妄自尊大。

30年代中期,年逾古稀的迪特丁迷上了兩個人。一是他的秘書,一個年輕的德國女人,二是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位意志頑強的荷蘭人迷上了英國,費希爾海軍上將和溫斯頓?丘吉爾都拉攏他,使他成為協約國堅定而狂熱的盟友。現在,老人卻被納粹迷得神魂顛倒。英國外交部的一位官員曾嘆道:“他對蘇維埃的仇恨、對希特勒的敬慕和英德攜手抗蘇觀念的偏信已經是盡人皆知。”1935年,迪特丁自作主張同德國政府商談,向德國人賒售2年用量的石油,相當於向德國人提供軍事儲備。

關於這些談判的傳聞令倫敦殼牌石油公司的經理們大為震驚。一位名叫安德魯?阿格紐的資深董事要求政府責成柏林的英國使館調查此事,以便他“和他的董事會朋友們及時採取合適的措施”。

迪特丁於1936年底從殼牌石油公司退休。他同第二任妻子離婚,娶了德國籍的女秘書,並把家搬到了德國。不僅如此,他還號召其他歐洲國家同納粹合作,以阻止布林什維克。他同納粹領導人多次互訪。

迪特丁1939年初在德國逝世,這時離戰爭爆發還有半年時間。他剛剛去世,倫敦方面就得到了令人極為不安的奇怪傳聞。納粹黨不僅在他的葬禮上大做文章,而且試圖趁機控制皇家荷蘭殼牌集團,如果他們成功,大不列顛就大難臨頭了,因為這家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啻於英國的軍需石油局,如果落入納粹之手,英國的全部石油供應系統就會遭到破壞。幸運的是,人們發現代表控制權的“優先”股份按規定只許董事掌握。迪特丁一死,他的優先股份立即就被分給了其他董事。德國人充其量只得到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普通股,這些股票對他們於事無補。

戰爭剛一開始,包括殼牌石油公司在內的英國石油企業就都把他們的下游經營合併於石油理事會,實際上等於創立了一家壟斷機構。合併工作一帆風順。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