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這些部落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從事遊牧的畜牧業經濟,政治上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各部落封建主之間,為了掠奪牲畜、土地和財產、爭奪統治地位,常常發生矛盾,互相殺戮、征伐。但是隨著大明的三邊政策的落實,也許是感到了威脅,或者處於本能,大漠以西和以北的蒙古各部落開始團結。
朱顯波派出的錦衣衛反饋回來的情報顯示面對沙俄入侵的威脅和明軍統一漠南蒙古的形勢,漠西蒙古和喀爾喀蒙古的封建主意識到,維護封建統治,加強封建秩序,鞏固和加強部落的內部團結,一致對外的重要性。基於這種共同利益的認識,1640年九月,在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的倡導和支援下,聯合喀爾喀蒙古札薩克圖汗,在塔爾巴哈臺召開了厄魯特和喀爾喀的蒙古封建主會議。
有各部44位蒙古封建主參加,制訂了《蒙古衛拉特法典》,以此作為維繫內部統治、協調各部關係、加強封建統治、共同對外的基,從而大大加強了準噶爾部的實力地位和蒙古各部的團結,使漠西蒙古地區出現了安定和穩定的局面。
巴圖爾琿臺吉在厄魯特地區,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建設,發展牧業生產,並在其首府和博克賽爾地區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建立固定居民點,使遊牧經濟逐漸發展到城鎮經濟,準噶爾部所在地逐漸成為厄魯特蒙古的政治、經濟中心。由於準噶爾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和哈薩克、布魯特(柯爾克孜)等族經常發生糾紛和戰爭。
準噶爾由伊犁河流域迅速向西南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的哈薩克和柯爾克孜族地區進軍,經過無數次的爭戰,最後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大明西北建立了以準噶爾貴族為統治核心的,包括厄魯特各部和一些突厥部落在內的民族政權和地區的統一政權,自稱準噶爾汗國。汗國的領導人雖然不願意臣服大明,但對於沙俄的侵擾更加反感。為此朱顯波也不想把這些人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