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值得的。”
英國在石油供應領域的狙擊,使德軍參謀部制定作戰計劃時不得不有所節制。在戰爭爆發初期,由於德國石油儲備自240萬噸,迅速下降到160萬噸,德軍始終不敢主動展開針對英法等國的大規模空戰和轟炸,因為它的燃料庫存嚴重不足,僅夠在西線發動一場陸上進攻。
林漢前世看到過一本名為《石油和世界大戰》的書,討論二戰德國石油供給情況的書時,看完之後的感覺,就是二戰希特勒簡直就是比山本五十六還要瘋狂的賭徒,德國那糟糕無比的石油供應渠道和比日本還要惡劣的地區戰略局面,希特勒當年居然敢在軍備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冒然發動二戰,挑戰英法兩國“豪賭”,簡直是瘋狂到了極點。最誇張的是,這份豪賭他在前期居然還勝了,而且還是用最誇張的方式大勝的那種。
林漢就曾對漢娜吐糟過:“仔細觀看1941年前小鬍子的作為,我經常會產生希特勒同學其實是和我們一樣的穿越者的幻覺。就德國這種糟糕的軍備情況和戰略局勢,也只有穿越者仗著‘歷史先知’才敢這樣豪賭了。”
歷史上,如果不是德國閃擊法國成功,只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擊敗法國,只要戰爭再多拖延幾個月,德國就將因為石油危機而立刻面臨戰敗的危機。拿下西歐後,德國從法、荷、比等國的戰略儲備庫裡繳獲了一千萬噸的石油,這才足以支援其後來的不列顛空戰以及1941年入侵蘇聯的行動——即便如此,在1941年後的最後一個月,德國全國的汽油儲備也只剩下79。1萬噸,僅能滿足一個月的消費。
而後世很多軍迷責怪希特勒在蘇德戰爭的第一年,將主力調去發動基輔戰役,由此拖延了莫斯科戰役發動的時機,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小事”:在基輔戰役時,古德里安的坦克叢集,在這裡繳獲了一個百萬噸級別的大油庫——記住,這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汽油、柴油油庫而不是需要煉化的石油。而在這之前,蘇德前線上的德軍已經因為燃料供應問題而嚴重影響了攻擊速度。沒有在基輔繳獲的這個超級大油庫,希特勒別說發動莫斯科戰役了,就連把部隊調到莫斯科城下的燃料都湊不齊。1942年後德國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戰略目標之一也是為了取奪巴庫的油田。
德國另一個重要的燃料來源之一就是煤化油,1943年後,隨著大量煤化油工廠的建成,最巔峰時,其境內的工廠一年內大概可以提供接近五百萬噸的煤化油——這一弱點在1944年後被英美注意到,當盟軍的重型轟炸機開始轟炸德國的煤化油工廠後,德國很快開始面臨嚴重的燃料危機。
在這位面,無論是主動參予“二戰遊戲”的漢娜還是被迫參予的林漢,在心裡都非常明白德國的這個致命弱點。林漢主張蘇德聯合,很大的原因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背靠蘇聯,德國就能得到穩定安全石油供應來源,就不必再擔心石油供應的問題。
但是知道蘇聯是什麼德性,斯大林是什麼樣的人的林漢和漢娜,也不可能將砝碼全部壓在蘇聯這個“危險”的盟友的身上。除了歷史上一般繼續建造本土的煤化油工廠以防不測外,德國另一條路就是開闢新的石油通道來源。
二戰軸心國中,義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亞就是極重要的石油產地。從1932年希特勒上臺開始,在漢娜的指使下,德國政府就聯合義大利組建的德意石油公司,在距離利比亞卡普加港南部一百多公里外的蘇爾特盆地地區進行石油開採鑽探活動。來自後世,經過充份準備的漢娜,手中擁有極詳細的利比區油井的經緯度座標資料。要找到最佳的崛井開採點並不難,難的僅僅只是挖崛深度和開採出石油後如何將其運出的問題。
二戰前的義大利,同樣是個石油不能自給的國家,一年的進口量約在兩百萬噸左右。對於在利比亞開採石油,同樣也是興趣極大。德國人主動上門提出在利比亞幫忙勘探石油,自然興趣滿滿。
雖然德意在奧地利問題上多有齷齪,但是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墨索里尼政府對德意聯合出資的德意石油公司在利比亞勘探石油的開採工作一直是大開綠燈,更何況早期的堪探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本投入,大部分都是德方出資的。利比亞油田的開發,德國的投資佔了超過百分七十之多,但是產出石油利益的分配,雙方則是五五分成。
在利比亞石油的開採過程中,也只有漢娜這樣的穿越者,才敢在一口油井都沒有打的情況下,就提前數年進行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
1932年年末德意間進行在利比亞堪探石油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