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部分

MK103機炮,前者的改進型,炮口初速860米/秒,重146公斤,原計劃是裝在戰鬥機上,它的缺點是生產工藝繁複,故障較多;重量也不輕,而且由於後座力過大,輕型戰鬥機根本無法承受其重量。

MK108機炮,重量只有64公斤,使用衝壓技術製造,結構簡單,射速快,缺點是炮口炮彈初速極低,只有550米/秒,以至於炮彈的彈道性極差,用打敵機時命中率極為坑爹(玩過IL2之類飛行遊戲的讀者肯定對這門炮彈老是往下掉的機炮印象深刻)。

同口徑的火炮威力要大,彈道性要好,就必然付出重量加大,射速減慢,後座力增大的代價,威力過大的航炮,對安裝飛機的結構強度也有要求。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在選擇航空機炮時,始終沒有摸索出機炮重量和炮口初速之間最佳的比值——或許在戰爭後期摸索出來了,但盟軍大兵壓境時,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去調整生產線了,只能將就著使用。(從MK101到MK108,這麼長的編號來看,二戰德國應當也開發出了很多種炮口初速不同的30毫米炮,這三種應當只是最後被定型生產的)

來自後世的林漢和漢娜,都知道這個時代航空機炮最佳的出膛速度是多少:750米/秒到800米/秒之間。

現在這款HS129,由於其機身結實,所有30毫米系列的機炮都可輕易地安裝在機身上。要象歷史上強行在小腹下吊裝一門75毫米的大炮都不是問題,不過1935年各國的裝甲水平來看,這種吊裝根本沒有必要。

在漢娜和林漢的資助下,克虜伯公司很早就開發出了從900米/秒到550米/秒的共計八種機炮樣品供德國空軍選擇。每種都小批次生產了一些,並以武器配套元件的方式,送到中國進行實戰側試。這些機炮,編號越靠前,炮口初速越高,威力越大,自身重量也越大。

參予此次攻擊的十二架HS129,A型有四架在機身兩側和機腹上共安裝了三門編號為MK104機炮,外加四挺7。92毫米機機。該機炮口初速為760米/秒,要打未來的T34可能力有未歹,但打小型登陸艇,十五噸以下的裝甲力量,卻還是足足有餘。

餘下四架為B型,則安裝了3門MK108機炮,同樣也是機頭兩門,機腹一門,而機翼上安裝卻是新研製生產的四挺13毫米機槍。

這款機槍雖然編號也叫MK131機槍,但與真實歷史上那款有著“糖豆發射器”和“白臘槍”外號的破爛機槍(該機槍也有資格競爭二戰最爛的13毫米機槍的名頭)不同,他根本就是二戰最好的航空機槍之美譽的美製M2航空機槍的德國仿製品,使用100毫米的長彈筒。(注:真實歷史上的13毫米機槍發射藥筒和7。92機槍的差不多,如果將其子彈和同級別的其他國家子彈豎起來放一起比高低,那體型的差別,就是姚明和和潘長江的差距)

餘下的四架HS129C型,則沒有裝機炮,而是極為極兇殘地在機上塞了足足有十二挺13毫米槍:機翼四挺,機頭上部兩挺,下部兩挺,機身兩側兩挺,機腹下還有兩挺。十二挺13毫米機槍的火力,令其在德國空軍得到了一個外號:犁地機。

首先發動攻擊的就是HS129C型,四架HS129分為兩組,仗著皮粗肉糙,兩艦炮艦上6。5毫米防空機槍對他們來說就如同騷癢一般。在兩百米高度,四機從兩艘炮艦的船尾掃射到船頭來了一個通場掃射。十二挺13毫米機槍穿透力大,火力更是極為兇猛,僅僅是兩架飛機飛了一次“通場”掃射,兩艘炮艦的露天甲板上就成了屠宰場似的人間地獄。十二挺大口徑機槍的掃射下,中彈者無不身體崩碎,打斷手臂,打斷打腿,打碎身體,打爆頭顱者更是不計其數。穿透力兇猛的十三毫米子彈,甚至打穿船艙的頂蓋進入艙內,將艙裡的水兵也活活地打死。

高射炮位上只有五毫米厚的防彈裝甲板在13毫米的機槍面前象紙一般地被擊穿,四架飛機一次“通場”過後,兩艘輪船上的防空火力,無論是6。5毫米的防空機槍塔還是76毫米的防空炮,全部都啞了火。

接著通場的是的HS129A型,最後是B型,12架強擊攻擊機分成兩組對著兩艘護航的炮艦連續“通場”,三十毫米的機炮又炸又穿,打得兩艦身上輕煙直冒,血肉亂濺。

事後,一名參戰的HS129的德國飛機員在日記上這麼記錄道:“這簡直就是一場恐怖的屠殺!俯衝通場射擊的時候,看著甲板上不斷濺起的血汁,我當時覺得機艙前部玻璃都被濺上來的血汁染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