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海軍擴軍報告,在這份報告邊上,還放著一份關於日本這兩年動向的情報資料,主要內容大都是和海軍有關的。
1938年時,日本重啟海軍建設,為籌集資金,他們和美國簽定了一份全新海軍協議,以只造一艘戰列艦為代價,換取鉅額的貸款。
看到日本海軍主動地要求“自我閹割”,當時美國國內為這份協議的簽訂而歡呼雀躍,認為美國在太平洋上從此少了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
然而時間才過兩年,第三次挪威海海戰的結果,證明了決定海戰勝負的主角,已不再是舊日的王者戰列艦,而是新銳的“平頂船”航母空艦了。
此時,回過神來的美國人,才意識過去兩年裡他們被日本人耍了。
到1940年,未來的下半年裡,日本將有三艘航空母艦分別下水,另外疑似還有三到四艘航空母艦正在鋪設龍骨。
而這過去年兩年裡,美國卻沒有一艘航母下水建造,美國海軍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全都集中到了戰列艦上。
1937年十月時,美國海軍開始建造兩艘北卡羅納級戰列艦,分別為BB55北卡羅納號和BB56華盛頓號。由於是非戰爭期間,兩艦的建造速度不快,到現在還是未完工的半成品——照目前該艦的完成進度看,其要服役至少要拖到1941年以後了。(歷史上北卡羅納號是1941年5月交給海軍)
比起1938年下半年才開始鋪設龍骨,一直三班倒不間斷施工,到現在完成進度已達到85%,年內就將下水的大和號,北卡羅納級戰列艦的建造速度實在夠“慢”的——兩艦建造速度慢的原因是和平時期各國船廠沒有進行總動員三班倒生產,建造速度放緩,加上了為了降低人工成本的原因,戰列艦的建造週期通常都是在三年以上。
除此之外,去年九月至今,美國船廠又陸續開工建造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如今這四艘皆正在鋪設龍骨中。而海戰中的王者,航空母艦,卻連根龍骨都沒有鋪下。
美國人是可以將在建中,正在鋪設龍骨的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全改造成航空母艦。但第二次挪威海海戰,卑爾根海戰的教訓,卻讓美國海軍不敢走激進無比的“純航母路線”。就象是日本的艦隊派代表松田千秋所說的:這個世界畢竟有一半的時間是黑夜,而航母在夜戰中一錢不值。
在解決航空兵夜間對艦攻擊問題之前,沒有哪個海軍將領敢激進地認為,自己的海軍不需要夜間的制海權,而航母在夜間作戰時本身是毫無用處的。第二次挪威海海戰,也就是卑爾根之戰時,當時德國海軍理論上可以出動五艘航空母艦,結果卻因為氣候和天色的原因,根本就只能縮在一邊打醬油。
航空母艦的重要性,目前美國海軍的看法是和戰列艦並重,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海軍的普遍看法。即使是擁有穿越者相助的日本海軍和德國海軍,同樣也沒有放棄戰列艦的建造而走激進的純航母路線。
隨著美國離戰爭也越來越近,美國海軍部門向國會提出了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提案——也就是所謂的“艦隊擴大法案”。這個提案被國會透過已不是問題,根據提案內容,在未來的兩年裡,美國國內的船廠將陸續建造數量高達十三艘的航空母艦。按這個提案,美國將在1940年財年開工建造十艘,1941年再追加建造兩艘(以上皆為史實)——當然,這只是海軍獅子大開口發出的提案,歷史上的美國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也不過開工建造了五艘而已。
不過這個位面,受到挪威海海戰的刺激以及歐洲戰局的急劇變化,美國政府在建造新艦方面,不再象歷史上一般在剛開始時慢慢吞吞,而是決定加快進度。造成這一因素的另一原因,正是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
迦納總統收到的情報,在1939年歐洲開戰前一年,也就是1938年的最後兩月,“窮得幾乎要討飯”的日本政府,在砸鍋賣鐵開建“大和號戰列艦”的同時,還掏出真金白銀在美國大肆收購大型萬噸輪。
從1938年十月到1939年十月歐洲戰爭爆發前,日本在英美兩國這兒總共買下了足足十五艘單艘噸位過兩萬噸的商船,四十條萬噸級的商船。此外在1939年九月時,還緊急簽訂了四十條商船的購買協議並附加了鉅額的違約條款。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英美市場上的流動商船交易市場幾乎全日本人一掃而空。
最初全世界都認為日本人發瘋了。
然而1939年十月,歐洲開戰後,隨著德國海軍開始破交作戰,商船國際市場上的成為搶手貨,英美兩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