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強吃了,並沒有落到日本手中,日本仍然無法解決石油供應自主權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日本的石油供應仍然卡在英國手裡。
中蘇德三國會談,談論主要議題之一,就是在燃油問題上“幫”日本一把。
蘇聯是三國中最大的產油國,並且在庫頁島地區開發出了油田。而臨近日本的中國,去年也剛剛開發出了大慶油田。北戴河會議後,中蘇兩方主動聯絡日本,表示願意以“友好”的價格向日本出售大量燃油以及現成的成品油。石油產量豐富的蘇聯人,更牛氣哄哄的喊出了“只要出得起錢,要多少給多少”。
對於油管被英國控制的日本來說,中蘇兩國的“好意”是天大好訊息。這幾個月來,日本海軍雖然在太平洋上風光無限,但燃油消耗量也是巨大。夏威夷和日本本土距離甚遠,大艦隊行動時消耗的油料更是巨大,每次大艦隊出動時,十幾萬噸的重油眨眨眼就用光了。
儘管目前英國人依舊頂住美國人的壓力向日本提供石油,但只有一條油管供應,日方心中也很是不安。如今中蘇兩國主動提出向日本供應石油,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一般。
有了足夠的燃油供應保證,日本方面至少在飛行員培訓方面,能夠更加地放開手腳。歷史上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日本飛行員嚴重不足,其根本原因還是燃油供應不足,而過度嚴厲培訓機制,其根子還是因為缺油引起的。有了中蘇兩國的燃油供應保證,加上英國控制的蘇門達臘油管,日本在石油方面的難題一下子被解決了。
更讓日本人“感動萬分”的是,中蘇兩家在油價上沒有大宰人,都對日本開出了“良心價”。只是蘇聯方面索要的是黃金白銀硬通貨。中國方面則比較簡單,他們則提出日本可以用礦石產品代替硬通貨支付。
中國是個缺銅的國家,不過1942年時的新中國,對銅的需求量還不象後世那麼巨大。但是礦產資源這東西,能用別人的,最好就不要用自己的。菲律賓是個銅礦資源極豐富的國家,日本佔領了菲律賓後,也獲得了這裡的銅礦,正好可以用礦石充當硬通貨。
而德國同樣缺銅,而製造原子彈也要消耗大量的銅。北戴河會議上,中德兩家達成了一份協議就是,一旦和日本的銅礦換資源的協議達成後,德國出技術和裝置,幫中國在廣東興建一個大型的治銅廠,專門負責治煉這些來自菲律賓的銅礦,精煉出來的銅錠,則由中德雙方根據協定瓜分。
日本人對這份銅礦換資源的協議非常滿意,雙方很快達成了交易意向。而為了獲得更多的銅礦,德國方面還和日本簽訂了礦產換軍火的協定。為了幫助日本方面將銅礦運到中國,德國方面不但派出了數十條運輸船抵達菲律賓幫助運用送礦石,甚至還向日本提供了開採礦石的工程裝置。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幾乎每星期都可以看到掛著德國國旗,來自菲律賓的礦石船在廣州靠岸。
菲律賓是個擁有極豐富礦產資源的國家,除了銅礦之外,還擁有鎳礦、鉻礦、鋁土礦等等。中德兩家和日本秘密簽訂的三家互貿協定,協定內容大致是日本提供礦產做為“硬通貨”,全部運往中國。而同時德國向中國提供礦石治煉技術,加工精煉好這些礦石後兩家分享其中的利益。而中、德兩家向日本提供其急需的石油,尤其是石油化工品,而德國則向日本“廉價”提供各類“高精尖”武器。
為了更多地開採礦石換取戰爭資源,日本人也加大了對東南亞當地土人的奴役。尤其是加里曼丹島上的當地土著,更成了日方掠奪勞力的物件。在這過程中,李華梅也加了一把力,她提醒日本人,過度地奴役菲律賓人對日本統治當地不利,最好使用“外人”。
於是加里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上的土著居民就倒了大黴,未來的幾年裡,日軍在兩地大量地捕捉精壯充當礦山的勞力,而菲律賓當地的資源,也遭受了掠奪性的開採。而這也正中林漢的下懷——未來的蘭芒共和國,是要在加里曼丹島上擴張的。林漢向來主張人走地留,又不好意思不要臉學希特勒搞毒氣室,日本的這種做法,簡直是在幫他的忙,替他做了髒活。
林漢本質上也是一個沙文主義者,對土地有著極大的貪婪。現在的蘭芳只是一個鼻屎小國,他的設想可是要把蘭芳打造成一個地區強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直接學希特勒把那些異類送進毒氣室做成肥皂,這種政治不正確的事已不適合這個時代,日本人掠奪加里曼丹當地的勞力送去菲律賓的礦山,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第387章中國製造,德國貼牌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午,東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