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1部分

王棣能做出如此成績,殊為易。整個宋朝都是“重文輕武”,但文臣作為將領是經常有機會帶兵打仗的。能和王並列為書生將領的,前有《岳陽樓記》的作范仲淹,他在西北戰場上屢次打敗西夏,被西夏人譽為“胸中藏百萬甲兵”;後面還有虞允文,他在海陵王進攻南宋的時候,受命於危難之中,在採石打敗海陵王,力挽狂瀾。另外還有歐陽修以及沈括,都曾經帶兵打仗,但是戰果都不是很好,戰敗的記錄很多。王作為一個文臣,臨時抱佛腳,在國家社稷危難之際,有效組織了東京保衛戰,成為書生領兵的一個很好的範例。

………【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

俊義深知趙宋皇室以及他們所心儀的重臣的德性,雖出世的荊公後人力挽狂瀾,但他們必不能善用之。這不是偏見,而是透徹到痛徹心扉的瞭解,中國自古這種君王和朝廷重臣都是主流。盧俊義來到這個時代,做為朝廷的反對派,做為那些人眼中的反賊,他有了充分的言論自由。盧俊義從十年前就開始在皇宮、樞密院等各個機要處安插了臥底特工,所以趙宋朝廷的一言一行都盡在盧俊義的監控之下。等靖康之恥被盧俊義洗涮後,盧俊義就會將趙宋朝廷在這場漢民族生死攸關時的表現一五一十地透過各種途徑通告天下,讓所有的漢民都清楚地知道領導他們的趙宋政權究竟**墮落自殘怯懦到何種地步,讓天下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趙宋皇室再也不配領導整個中國,如同其他朝代那些犧牲本國國民利益獻媚於異族求得統治萬年清的政權都不配領導中國。

盧俊義對趙宋朝廷的預料,在以後的展中,不禁不過分,反而顯得有些寬容了。

完顏宗望的進攻雖然很凌厲,但在王棣領導軍民的頑強死守下,並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況且,由於粘罕的西路軍被阻於太原堅城之下,東路金軍是孤軍深入。此外,在東京城內守城的宋軍在數量上已遠遠多於十萬金軍,宋軍中的精銳西北前線的軍隊以及其他各路勤王的軍隊也66續續趕來。在這種形勢下,只要宋朝的君臣團結協作、同仇敵愾,是完全有機會打敗金軍的,至少是可以先在東京堅守,慢慢把金軍的銳氣耗盡,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趙桓懦弱的性格以及鼠目寸光的眼界,斷送了打敗金軍的機會。宋朝地大臣們從金國滅亡遼國的戰鬥中領略了金軍摧枯拉朽的戰鬥力,也是畏敵如虎。趙桓不相信宋軍可以打敗金軍,源源不斷到來的勤王軍隊只是增加了他求和的資本。

這不禁讓盧俊義想起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中抗戰與投降的鬥爭。“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表了談話,基本堅定了守土抗戰的決心。但是,國民黨副主席汪精衛則與陳公博、周佛海、高宗武、陶希聖等人公開宣傳“抗戰必亡”的投降主義論調,認為中國根本不能承受日本地打擊,甚至致民族大義於不顧,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做了可恥的漢奸。

趙桓和他的走狗們看問題的出點和汪精衛等人是一樣的,只看到了敵人地兵強馬壯,看不到自己一方的同仇敵愾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另外,趙桓還有一個不可告人地目的就是保住皇位,如果自己被打跑了,說準趙就會另立一個兒子,還不如先跟金軍談判,哪怕是割地賠款,先把皇位保住再說。在這個可恥的觀念下,在東京保衛戰初期,趙桓就接受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李邦彥地建議,派人去金營談判求和。

在金營,完顏宗望也陷入了苦惱之中。西路軍困於太原的城下不能來東京和東路軍會合,同時宋朝的軍隊不斷地來勤王,短期之內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了。如果進入曠日持久的戰爭,對於後方遠在東北的金軍來說困難太大了。正好這時不爭氣地趙桓派人前來講和,便順水推舟派使者進東京城與宋朝談判。完顏宗望覺得宋朝的君臣軟弱可欺,並且很不團結,可以利用他們地弱點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他提出甚為苛刻地條件:黃河以北的土地都要割讓給金國,並且還要宋朝賠償給金國這次南侵地軍費,宋朝必須派遣全權的大臣去金營談判。

面對這個困局,趙桓顧左右大臣:“哪位愛卿願意到金營談判?”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之流,鴉雀無聲,裝作耳聾。關鍵時刻,王再一次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要求去金營談判議和,但是趙桓不同意,他怕王棣性格剛直,會在金營和宗望據理力爭,這樣會把他和談的大計給耽誤了,軟弱的趙桓一心只想用屈辱的條款去換來可恥的偏安。權衡再三,趙桓決定派出樞密副使李前往金營。

結果,比趙桓性格更加軟弱的李見到金兵後,嚇得說不出話來,從營門開始就只知道磕頭,跪在地上用膝蓋拖行進了談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