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
第一節 企業資源構成
3、企業社會利益人際。社會利益是指企業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利益關係。企業從確立之日起,就在這些方面與社會建立起聯絡。從利益形態上看,企業與以下一些社會機構存在著日常利益關係。
一是國家、政府對企業進行行政管理的機構。中國國家和政府現行企業行政管理機構是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行使國家政治管理企業的行政性職能,辦理企業與國家政治對接事務,並對企業實施行政性管理。但考察我國國家和政府對企業行政管理實踐,其對接歸口關係卻是非常複雜的,多頭行政、交叉行政現象非常嚴重。首先,中國對企業進行行政管理的法規依據不叫《企業法》而叫《公司法》,而另設定《個體工商戶管理條例》一規管理個體戶;其二,企業機構“工商”行政管理的名稱特性並沒能涵蓋該機構職能範圍,嚴格地命名應當是“企業行政管理局”;其三,自國家工商總局到基層工商所,都能各自獨立辦理企業登記事務及相關行政管理事務;其四,地方政府沒有專門對企業實施行政管理的歸口機構,而分別由政府序列的經委與黨委序列的工商聯代行著部分職能,前者主管非民營企業,後者主管民營企業,二者在法律上均不具有對企業行政的授權,實際上二者也沒有太多的行政作為。正因為這樣的現象存在,企業與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行政關係就不是非常清晰的。
二是國家、政府的稅務管理機構。稅收是國家、政府經濟利益在企業利益目標中的根本體現,換一種說法是,企業的利益目標中必然地包含著國家和政府的利益在內,國家、政府的利益就主要地體現在稅收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稅務管理方式,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稅收政策。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稅務管理經歷過多次的變化,稅種由少到多,管理方式由粗到細。為體現確保中央財政、發展地方財政的稅務管理思路,現行中國稅務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大塊,與企業相關增值稅、所得稅以及涉外稅收由國家財政直接管理,其餘由地方財政管理。企業不同的經營管理行為所產生的不同稅負,構成企業與國家、政府不同的利益關係。企業財務意識下稅金是一種純付出義務,然而,以企業政治意識來認識,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既然盡到了一定的義務,也就會擁有一定的權利。這種立論無意為政府進行學術張目,事實證明,納稅義務履行得越好的,往往是國家、政府保護、支援最大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保護、支援好一家納稅優秀的企業,實質也就維護了國家、政府的利益,這不是私利上的偏頗,而是權利與義務對等法則使然。同時,許多現實事實也表明,一般抗稅、逃稅的企業,其它社會法則也是遵守得不好的。這類企業,最終是無法做大做強做成氣候的。
三是政府專業技術管理機構。這裡涉及到企業專業技術從業資質和專業技術執行標準的行為範疇。專業技術是企業經營核心,是企業利益目標體系的生命線,沒有經營核心的企業,其價值無所倚托。而社會需要從一個企業獲得的也就是這個核心,因此,國家、政府對專業技術有著成套的管理體系。國家專業技術管理機構為企業進入一個行業設定了一定的門檻,同時也為已經進入技術門檻的企業提供了一種利益保護。企業實踐活動中,沒有企業不重視專業技術管理機構資源板塊的,這不僅僅表現為一種行業准入,更重要的是能標誌出一種專業技術上的社會認同,是企業價值的根本體現。專業技術含量逾高的企業逾是這樣。
四是社會公眾利益管理機構。社會秩序、水電資源、交通通訊、城市規劃、產品衛生、環境衛生、社會文化、公眾輿論等,是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利益事務,企業作為重要的社會成員也當然密切相關,其中任一關係的不協調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這其中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公權與私權密集交叉,一旦出現關係錯位或破裂,不僅僅是由簡單的政府權力所能解決得好的,這需要構建出一種穩定、和諧的利益平衡機制。任何企業,不論其能量大到何種程度,如果立於社會公眾利益的對立面,可能有一時得勢之機,但最終將走向衰亡。因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對立,是企業將自己異化成為社會公眾的公敵,沒有哪一種力量會大於公眾,包括政府。同理,獲得社會公眾認可、支援的企業,也是任何力量摧不垮的。
企業政治論之所以將社會利益人際認識為一種資源,其立足點在於,企業政治的目的是實現企業利益增值最大化,應當將社會政治作為一種資源予以組合和利用,而不是對社會政治進行介入,須知,治理企業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