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類債券的需求節節下滑,美林可能不得不認虧15億~30億美元。

美林於是反其道而行之:迅速將這些債券打包成更多CDO,而這麼操作再也賺不到錢了。市場對那些低評級的CDO需求不斷下降,一般來說,願意買它們的都是些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如對沖基金等。這樣一來美林往往要靠折價才能將這些資產脫手,此舉無疑侵蝕了它的利潤水平。

然而當時美林高管仍然堅信,只要所持資產擁有超高評級,抵押證券價值的縮水就不會傷害到自己,因此他們也沒必要賠本賤賣手中債券。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奧尼爾是第一個,但未必是最後一個(1)

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證券2007年7月宣佈,第二季度淨利潤為21億美元,創下最高記錄。3個月後,這家券商10月24日宣佈,第三季度虧損超過22億美元,也在公司歷史上創下最高記錄。

美林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斯坦利·奧尼爾承認:“結局是,我們錯了,過多暴露在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風險之下”。

奧尼爾所言“結局”,涉及這家有著百年曆史的券商。公司董事會10月30日也宣佈了“結局”,讓奧尼爾個人在公司服務21年後下崗。奧尼爾就此成為自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華爾街第一名付出職業代價的CEO級人物,美林股價應聲下跌。

2007年第三季度財務報表顯示,按揭貸款抵押債權和次級抵押貸款產品遭受損失,美林集團虧損額為億美元;分攤至股票,相當於每股虧損美元。對美林而言,這是6年來第一次承受季度虧損,且額度創下記錄。

美林CEO奧尼爾以電視會議形式通報財務狀況時說,“我們之所以遭受損失,源於相關市場上前所未有的流動性萎縮和狀況惡化。”這名華爾街知名高管強調,“對這一結局,沒有人,沒有任何人比我更失望。”

失望者,在市場上,就是華爾街股市投資者。美林股價當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下跌,收於每股美元。失望者,在公司內部,是董事會醞釀高管人事變動。

美林集團董事會發布宣告,開篇即是:“斯坦利·奧尼爾從美林退休。”宣告說,現年56歲的奧尼爾“已經決定退休,立即生效”。

看似奧尼爾主動選擇“退休”,眾多媒體報道的解讀卻是“開除”或“驅逐”。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記者認為,董事會的決定不可避免,而他的離去會被掩飾成辭職。按照這家雜誌分析的說法,奧尼爾有一份“令人生疑的榮耀”,即充任華爾街“第一名老闆”,因次貸危機、公司遭受損失而“被迫下崗”,但未必會是“最後一名老闆”。

美林集團堪稱全球最大證券交易商,擁有經紀人萬人,經營活動廣及美國以外國家和地區。它2006年稅後盈利75億美元,幾乎是前一個盈利創記錄年即2000年盈利額的2倍,是2001年盈利額的10倍。

盈利高峰之後是低谷,對美林而言,近些年來看似偶然,又似必然。

即使2007年上半年,美林的財務報表依然呈現精彩:與2006年同期相比,運營收入增加21%,達到196億美元;盈利激增1倍以上,達到43億美元。美林之所以成為盈利大戶,是因為大量從事高風險、高收益業務,承銷和交易所謂抵押債務債券,即依風險大小分類和組合的住房抵押貸款債券。這類債券近些年收益一度大幅攀升,2005~2006年為美林增收31%,達到81億美元。

成也美林,敗也美林

美林集團對於奧尼爾,是後者“發跡”之地,也是他失落之地。在奧尼爾的領導下,美林走出了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和美國經濟承受“9·11”事件影響的陰影。

2002年12月接手美林之後,他的重點是控制開支。美林2000年支出210億美元,2003年降為149億美元。奧尼爾的另一項舉措是涉足風險產品,謀求更高收益,包括信貸衍生業務和CDO。回顧這些年美林的業績,媒體報道認定,奧尼爾的主要過失在風險管理,輕信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有限。

但是,與其他美林的前任CEO相比,奧尼爾沒有當過證券交易員,或許缺乏市場直覺。一個例子是,美林集團資產分析師肯尼思·布魯斯2006年9月發出警告,認為從事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業務的公司收益將會下降。當時,住房市場顯露走低跡象,只是與次貸相關的債券價格依然高漲。布魯斯預期,次貸債券資產的價格會下跌。但美林集團不僅沒有減持次貸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