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將通貨膨脹率由10%降到零,並在此期間保持穩定的經濟發展?”按照他的看法,過去5年實際上中國經濟陷於呆滯狀態。自1986—1996年的10年內,中國每年通貨膨脹率高達10%以上,但到了1997年卻在一年內奇蹟般消失,只有經濟萎縮才能造成這種現象。梭羅教授的結論是,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長期負增長。

2002年年初,西方一些主流媒體,如美國《新聞週刊》、《商業週刊》,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家》等開始大量刊載關於中國統計存在水分的報道,並據此質疑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率的真實性。這些媒體的報道主要引用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托馬斯·羅斯基2000年發表的《中國GDP統計發生了什麼?》一文中的觀點,認為1997年至199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在正負之間,遠遠低於中國政府公佈的數字。

羅斯基教授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多年來潛心於中國經濟和歷史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他為世界銀行撰寫的《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是世界銀行第一部關於中國經濟研究的報告。他著有多部有關中國研究的專著,並曾擔任世界比較經濟學會主席等重要學術職務。

羅斯基教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質疑中國GDP統計資料的準確性:

第一、產出與能源消耗的矛盾。按照常理,經濟增長率與能源消耗增長率應該具有一致性。但根據中國的統計年鑑數字表明,1997年—2000年實際的GDP增長,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卻下降,在3年裡單位能耗降低30%是難以置信的,儘管計算機制造業和其他低單位能耗產業迅速發展。能源效率的迅速提高並不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特徵,例如,1997年—1998年,生產熱電、焦炭和成品油的能源轉換效率均下降,“能源轉換的總體效率”並不好於1983年—1984年的水平。

另外,根據國際比較發現,在每一個其他的國家裡,包括中國自己10年前的情況,當時的GDP增長都伴隨著能源消費增加,更多的就業,消費價格上漲。

由此看來,中國高估了經濟增長率。

第二、1997年—1998年的統計資料充滿矛盾。在1998年,中國遭受了列入中國20世紀前十大自然災害的特大洪災,但統計資料卻表明,除了一個省份外,其他省份的農業產量都增加了,這怎麼可能呢?另外,在94種主要產品中僅有14種產品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而且53種產品遭受嚴重的產量下降,但中國工業生產竟然增長?雖然鋼鐵和水泥產出增長不超過5%,但投資卻增長?這些充滿矛盾的資料無法不使人感到困惑。

按照羅斯基教授的估計,在並不改變GDP構成的情況下,1997年—1998年,需求和消費的實際增長率最多為。由於能源消耗減少,很多工業部門產出下降,大量的失業,普遍過剩的生產能力,庫存增加及特大洪災的影響,因此,1997年—1998年GDP增長,是一個遠比的官方數字更為合理的推算。而且,是一個上限,實際上可能更低,甚至有可能為負數。

第三、中國稱為“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的國內消費資料也存在問題。羅斯基將中國統計的全國商品零售額增長資料同城鄉家庭人均支出變化的調查資料進行了比較。結果,意外地發現,全國商品零售額增長快於家庭人均支出增長,並且其差距要遠超出人口每年增長1%所帶來的影響。

更難理解的是,農村地區的商品零售額增長快於家庭收入,這意味著平均消費傾向提高,也就是說,家庭收入用於消費的部分增加。但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1998年城鄉家庭的平均消費傾向卻是下降的。

第四,從航空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較中,也能說明中國高估了經濟增長。航空旅行是高收入者喜愛的方式,如果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中國收入不公的情況下,中國高收入者的增長肯定會高於一般人的收入增長,這些高收入者的航空旅行費用支出將使航空業的收入增長高於經濟增長。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以1998年航空業的收入為例,這一年,激烈的價格戰使機票競相殺價,航空公司對國內航線的乘客要提供30%—40%的優惠。按常理,由於乘客收入增加和票價下跌,航空運輸收入的增長應該快於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也應該快於總消費的增長。然而,1997年—1998年的情況是,乘客里程:國內航線僅增長,全部航線增長。而在這兩年裡,中國經濟分別增長了和。

羅斯基教授最後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