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輸出廉價產品,是日本通貨緊縮的重大原因,再次提出人民幣應該升值。他說:“不僅日本的通縮是因為進口了太多的中國廉價商品,而且整個全球經濟不景氣也源於此。”目前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匯率已經不能反映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現狀。他要求其它國家與日本一道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政府重新評估人民幣的匯率。
而來自日本財務省的統計數字顯示,2002年日本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萬億日元。
針對國際上以日本和美國為首的“人民幣升值”與“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調,中國政府和學術界迅速予以回應。
七國財長會議開幕當天,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在接受《赫爾辛基新聞報》採訪時表示,中國認為提高人民幣匯率“毫無必要”。他解釋說,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僅為美國的1/10,日本的1/4,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無疑被“誇大”了。
最終,在此次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美英等其他工業國因對伊戰爭陰雲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擔憂而無暇他顧,日本提案就此流產。故有國內研究人士稱:對伊戰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民幣升值的外在壓力。
雖然如此,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的提案仍被視作西方國家意欲在中國克隆“廣場協議”的一個訊號。
日本的這一觀點遭到了國際上許多人的反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外事司司長托馬斯·達森直言不諱地說,IMF並不贊同日本關於中國人民幣貶值導致通貨緊縮波及其他國家的觀點,他還重申IMF的長期立場是,不打算對中國施加壓力使其採取更加自由化的外匯制度。
但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輿論還在不斷出現。2003年3月2日,日本一家主流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再次發表文章稱,中國向亞洲國家紛紛輸出“通貨緊縮”,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及勞動力成本低廉,造成亞洲地區工資收入和房產價格下跌,導致通貨緊縮的擴散。
日本某主流媒體也以《人民幣升值遙遙無期》為題哀嘆日本強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努力沒有結果,該通訊社引述日本財務省官員的話說:“中國不可能在兩三年內採取措施讓人民幣升值”,因此,建議日本當局對中國要打持久戰,稱“日本政府內部要求中國推動人民幣升值的動向愈發高漲。雖然日本此舉旨在激起國際輿論以阻止中國出口急劇擴大的勢頭,但是,對最重視穩定成長的中國做工作是很困難的,日本將不得不在此事上打長久戰……由於貨幣問題關係到主權問題,作為日本,只能在多國協作的機制下堅持不懈地進行意見交換。”
以此來看,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將是一項長期政策。經歷過1985年———1990年日元升值引發泡沫和90年代至今的經濟蕭條的日本人,對一國貨幣升值將會對該國經濟帶來的一系列的長期不利影響實在太清楚了。
日本迫切要求人民幣升值有其複雜的政治經濟背景。
自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漫長的經濟衰退期,內部需求嚴重不足。按照日本2003年財政預算,日本中央和地方長期債務總和將達686萬億日元,約為2001年實際GDP的倍,創下發達國家最差財政狀況新紀錄。由於鉅額政府債務,日本已經沒有實施財政政策餘地。因此,誘導日元貶值,將經濟政策重點由財政政策轉向貨幣金融政策。從政策層面看,這是日本政府改革措施乏力,難以找到經濟復甦出路的一種表現。
其實,日本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是日本金融機構龐大的不良資產造成的。沉重的不良債權壓得日本銀行業喘不過氣來,資產規模排名世界第一的瑞穗控股,由於壞賬長期無法消除,2003年1月21日宣佈整個財政年度虧損萬億日元(約160億美元),而不良債權的形成卻是80年代後半期日元升值造成的經濟泡沫帶來的。
日本部分大出口企業希望透過日元貶值提高企業收益。日本汽車、電機、精密機械等出口關聯企業總體歡迎日元貶值,豐田、本田、索尼等企業希望藉此擴大盈利,本田公司認為,如果日元貶值1日元,盈利將增加100億日元,索尼認為日元貶值1日元,銷售額將增加300億日元,營業利潤將增加80億日元。
日本民間經濟學界和研究機構觀點也支援透過日元貶值推動經濟增長。日本一些貨幣政策派的經濟界人士認為,如果日元貶值10%,出口將增加1%,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經濟增長。如果日元匯率維持在140日元水平,進口商品價格上升,由此帶動物價整體回升,利率將升高,通貨緊縮有望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