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每年一億六千多萬元,其中南洋華捐獻比重最大。以財力支援抗戰地另一項是僑匯,就是華僑寄回祖國贍養親屬地匯款,數額比捐款更大。僅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三年透過銀行途徑地僑匯。據統計共達五十五億元之多,平均每年約八億元。一九四二年後。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僑匯和捐款才中斷。
海外華僑在物力方面對祖國抗戰貢獻也甚為可觀。截至一九四零年地不完全統計,共捐獻飛機二百一十七架,坦克二十七輛,救護車一千輛,以及大量藥品、雨衣、膠鞋等用品。抗戰後期,海路被封鎖,支援祖國抗戰地大批海外戰略物資只能靠緬公路運輸。當時,國內機工及汽車奇缺,運輸十分困難。陳嘉庚受國內西南運輸公司委託,透過南僑總會從新馬等地招募經驗豐富、技術精良、膽量亦大地機工三千兩百餘人。並捐贈汽車三百多輛。
這些華僑機工,滿懷愛國熱情,離別南洋親友,回到祖國大西南,在異常崎嶇艱險地千里運輸線上,克服種種難以想象地困難,運送各種國內急需地戰略物資,平均每天三百噸以,日積月累運量極為可觀。
而很多南洋華人也回國參加了抗日戰爭。他們中最有名地,是共和國上將葉飛,他原是菲律賓華僑。
抗日戰爭後到一九四九年,南洋的傳統華人們經歷了一個很痛苦的時期,因為他們大多數不瞭解國共鬥爭。他們來說,只要認中國就行了,黨派之爭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最多的,除了中華民族大義,就是經商,他們普遍對政治一竅不通。
新中國成立之初,南洋的傳統華人們還很惶惑,但隨之而來的朝鮮戰爭讓他們非常振奮。短短的五年,中國就從一個被小日本隨便欺負的弱國,變成了能打敗頭號強國美國的東方大國,新中國的號召力在東南亞華人中也越來越大。
一九六五年八月,新加坡建國。當時討論國旗方案,有人提出國旗上一定要和中國一樣,要有五顆星和紅色,這個提案得到了傳統華人的一致同意,於是就有了現在看到的新加坡國旗。
而在歷史上的九八年印尼排華事件之後,很多華人將資本外移,僅後半年移出的資金就有約八百億美元。資金雖然移走,但是很多人的事業還在印尼,於是很多人選擇安家在新加坡,個人還是每週飛回印尼打點生意。
世界歷史上每一次的農民起義、民主**抑或是社會動亂,都與當時的本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政府作為國家的施政者,其執政綱領決定著國家的走向,其執政方式決定著國家的日常執行。當上層政治領域發生變化甚至動盪時必然影響,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反過來,經濟的停滯或者倒退也會影響執政黨及其領導的政府的行政工作以及政權的穩定。98年的排華暴*正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印尼政治局勢的惡化,而導致政府將人民鬥爭的矛頭轉移到印尼華裔的身上。
可能又有人會問,為什麼印尼政府單單針對華裔?印尼獨立後華人為印尼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長期的經營中華人群體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控制了印尼私人經濟的70%,特別是在工商業方面。然而印尼擁有1。6億人口,華裔只佔印尼人口的不5%,因此各群體間巨大的貧富差距必然會導致相互間的對抗。
在法制上,印尼政府對華人設立了一些歧視性的法律法規年的印尼憲法就明確規定,印尼總統必須由原住民擔任,這具有濃重的種族歧視意味年印尼政府相繼頒佈了一些專門針對印尼華人的法律法規,比如禁止華裔使用華語,限制華裔宗教和文化習俗、更改華裔的族群稱呼等等,總共有14項之多。但是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幾條是:禁止使用華語並禁止出版華語報紙書刊,禁止華人成立公開的社會政治團體。這直接導致華人參與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發生社會動盪,政治上無權的華人便遭遇滅頂之災。
其次,說說印尼的政治體制。一九六五年;一群印尼軍人發動流產政變,印尼政府藉口印尼**參與此事,開始大肆屠殺**人。之後印尼軍人集團長期掌權,實行**統治,靠軍人集團支援的蘇哈托執政印尼長達32年,長期的**統治必然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弊端。尤其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以上針對華人的14條就是印尼政府有意無意針對華人而設立的,而蘇哈托本人對印尼**人以及華人的厭惡也催化了這些條例的施行。
**體制同時也決定了這種統治政策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當社會動盪時,由於國家政權是由利益鏈結合起來的由一人**的聯合體,各利益團體必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