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殿堂之外。這個問題,以王嶽川、陳丹青為首的一批資深學者、專家已在各種場合,包括在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欄目《人物》中公開批評並指責過多次了。然而,此風依然盛行不衰。英語在眼下已儼如一種廣為流行的風俗,而不管它到底有沒有益處,就像過去的裹腳風俗一樣。許多人從小學,甚至無數的生命從咿呀學語時期就開始必須接受英語的強制性訓練,就被灌輸道能說英語是極為時髦、極值得炫耀的,今天的出國潮與崇洋媚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自幼進行強制性訓練與灌輸的必然結果,這是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君不見在日常生活中屢屢發生著這樣的情形:許多人在日常會話中如果不時不時地插入幾句洋語、洋詞,便似乎不再會說話,子曰詩云已代之以山姆大叔之語,一些人在某些場合更假裝自己根本就不是中國人,滿口洋話、洋調,洋腔、洋音,並伴隨著令人難以忍受的擠眉弄眼,呃哼聳肩,搔首弄姿與手腳舞動,其實越是這樣,越是會被老外看不起。在這方面,演員成龍就比較個性化,某次他在央視的一個節目中說道,“我就不鼓勵我兒子去跟西方人說英語,西方人之所以要跟你接觸,主要是因為你不同,而不是你與他們相同!”實際上,只應讓外語專業者、出國留學者、西方科學與文化的專業研究者這批人學習英語,則已足矣,讓其他一切人都花了無數的寶貴光陰學的那些半通不通的英語,而最終這些又和他們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毫不關聯,派不上任何用場,實在是得不償失,勞民傷財,不僅於國於民無補,反而會導致國語與國學的整體水準越來越差,國民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媚外,越來越容易自我迷失,越來越難以定位自身。在這方面,法國就做得比較好,對英語的抵制、對英美文化習俗,尤其是對美國所倡導的幾乎是主流的一切,法國一直都採取著冷處理。鑑於漢語、漢字素來在世界上享有著無可替代的聽覺、表達與書寫上的巨大優越性,及其同時兼具形象與思辨功能的巨大優勢性,與獨一無二的概括性和唯美性等眾多詩點。時下,中國在語言方面的當務之急是,應讓全世界都來學漢語,應在全球掀起學漢語的蓬勃浪潮,藉助語言進而去影響甚至是感化其文化,去弘揚我們民族的燦爛精神、玄妙思維與審美習俗,而不是相反。

總之,英語只應成為這個民族一部分人的學習研究工具,而不能成為民族自己在自己面前安放的一隻攔路虎!更不能以犧牲國語、國學為代價,尤其是在全世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各種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時候。

九、在文化方面一再被移植和覆蓋。文化方面的大範圍、大幅度的移植和輸出,構成了美國人所謂的“軟實力”。實際上,這種被稱之為的“軟實力”看軟不軟,比到其令人生畏的硬實力,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前中國所遭遇的美國的軟實力,與歐洲有著驚人相似的一幕。前不久,美國的《國際先驅論壇報》所登載的《歐盟憲法與文化多樣化》一文,對世人瞭解美國的軟實力,會有不小的幫助。該文指出:“眾所周知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的流行文化。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好萊塢控制了72%的歐洲電影市場……歐洲電視上播放的戲劇中,有50%出自美國;全世界最暢銷的小說作品中,有90%是由英語語言作者所寫……長久以來,對於美國文化帝國主義地位痛心疾首而孤軍奮戰的法國”,近來聯合了一些力量,而採取了有效的行動,“旨在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透過關於文化多元化的國際公約……以保護其大部分文化交流不會受到世貿組織自由貿易規則的不良影響”。針對google準備將英美圖書館約150萬本書進行數字化,“希拉剋與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和波蘭的領導人號召建立一個歐洲數字圖書館,並警告說,若不如此,歐洲的文學遺產將失去其在世界文化界的原有地位”。可見,美國的軟實力對世界各地的文化覆蓋是多麼厲害,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的血液與臉相,當血液與臉相在總體上被更換之後,那這個民族、國家還剩下什麼呢?世界文化必須是多元化的與多姿多彩的,誠如正是有了金字塔、非洲草原、長城、古老的三峽、尼亞加拉瀑布與科羅拉多大峽谷,才構成了地球的迷人風采一樣,同樣地,各種文化多元共生也才能夠真正形成文化的萬千氣象,否則,世界文化王國就會由於過於單一化和近親繁殖而走向衰竭。

以上主要闡述和分析的是美國對中國的一些不夠友善、不夠友好並對中國造成著負面影響的一面。所有這些,均與布什總統自上臺伊始所定下的對華政策是如出一轍的,布什一上臺便將中國由克林頓時期的“戰略伙伴”而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在這一政策方針的大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