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政策調整或政治原因,有時也成為影響留學工作程序的因素。1957年,我國調整留學生派遣政策,當年在留蘇預備部學習、準備出國攻讀大學本科的學員,全部沒有派出。1966年,由於國內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絕大部分在讀學員沒有派出。

對於未能如願出國的人員,國家也做了周到的安排。

應屆高中畢業生,和其他準備到蘇聯攻讀大學本科的學員,國家允許他們自由選擇任何國內高校,選擇任何感興趣的專業。對於攻讀研究生的人員,則主要分配到國內有相關專業的高等學校,或其他有用人需要的單位;原為機關幹部或高校講師、助教的,回原單位妥善安排工作。

儘管沒能實現出國夢想,但是這些青年仍然是同齡人中千挑百選出的佼佼者;儘管沒能直接接受蘇聯的高等教育,他們還是在國內的高校和學術機構中紮紮實實地完成了學習和研究工作。

在他們當中,同樣誕生了大批國家幹部、院士、學術領袖、科研骨幹。他們和留蘇群體一樣,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傑出代表。

歷史的反思

透過對有關歷史資料的研究,我將五六十年代的留蘇學生派遣工作粗略分為四個階段。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夢開始的地方(9)

第一階段為探索期(1948年至1952年)。

在此期間,1948年派出###等二十一名幹部和烈士子弟,1951年派出三百七十五人,1952年派出二百二十人。

在這一階段,留學生派遣工作處於探索時期。在派遣數量上遵循“寧少毋濫”原則,出國前的準備工作和國外的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整體系。

1953年至1956年,留學工作進入迅速發展期。

1952年中蘇兩國簽訂的《關於中國公民在蘇聯高等學校學習之協定》,為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提供了政策保障;而留蘇預備部的建立與運作,則為確保出國人員能力和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從1953年起,留學生派遣政策就調整為“嚴格審查,爭取多派”。當年派出約五百八十人。第二年,這個數字激增到一千五百二十六人。1956年派出人數超過二千,達到歷年派遣人數的最高峰。

從1956年起,留學生派遣政策發生變化,留學工作進入調整期。

我國借鑑蘇聯高等教育模式,於1953年完成了院系調整。經過幾年的積累,我國已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大部分專業的大學生已經可以自己培養。同時,據有關部門反映,前期派出的大學生畢業歸國後,其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與國內培養的大學生相比,並沒有立即表現出過人之處。這一點,在1957年2月12日高等教務部部長楊秀峰向國務院提交的《關於變動1957年派遣留蘇研究生、大學生計劃的請示報告》可見端倪:

“幾年來,派遣高中畢業生赴蘇聯大學學習的,因俄文條件限制學習吃力,因而效果並不甚好。據畢業歸國的留學生及各方面的反映,由於上述原因,留蘇大學畢業生的學科水平和國內大學畢業生的水平一般並無明顯差別。為此,……目前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的高中畢業生一千一百五十名原則上不再派出,留在國內高等學校學習。對國內不能培養的重要缺門專業,儘可能採取從現在蘇聯學習的大學生改變所學習的專業的辦法來解決。”37

1956年,留學生派遣工作確立了“爭取多派研究生,少派高中畢業生”的方針。大學生派遣人數驟減,除了少數國計民生尖端、缺門或薄弱專業外,基本上不再派遣高中畢業生。

與此同時,研究生派遣政策也有了重大調整。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對專業人員的需求量巨大而急迫。因此初期派遣研究生的主要目的為培養國家建設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在培養物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相當數量的國內在讀研究生和成績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被選拔成為留蘇研究生。

很快,###發現,這些直接邁出大學校門的研究生,由於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學習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高教部長楊秀峰指出:

“過去派遣出國的留學研究生,大多是剛由大學畢業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學生,學科基礎較差,加以語文關係,出國後一般需補習某些課程,因而不得不延長學習年限,蘇聯教師指導也有困難,學習質量一般不高。”

此後,###明確了對研究生實際工作年限的要求。從1957年起,派遣到蘇聯留學的研究生,一般都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