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白卷,這樣他反倒脫身了。

這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我靠邊的時候,在批鬥會上,我因此受到批判,說我包庇柯靈,我自己也做過檢查。其實正相反,我很抱歉,因為我沒有替他辯護。更使我感到難過的是第二年八月初,葉以群同志自己遭受到林彪和“四人幫”的迫害含恨跳樓自盡,留下愛人和五個小孩。我連同他的遺體告別的機會也沒有!一直到這個月初他的冤案才得到昭雪,名譽才得到恢復。我在追悼會上讀了悼詞,想起他的不明不白的死亡,我痛惜我國文藝界失去這樣一位戰士,我失去這樣一位朋友,我在心裡說:絕不讓再發生這一類的事情。

在這個儀式上我見到了劉素明同志和她的五個孩子。孩子們都大了。把他們養育成人,的確不是容易的事,何況以群死後第二個月單位就停發了他的工資,做母親的每月只有幾十元的收入。這十三年十分艱苦的歲月是可以想象到的。這是一位英雄的母親。她在“四人幫”的迫害下,默默地堅持著,把五個受歧視的小孩培養成為我們祖國各條戰線需要的年輕戰士,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歌頌的嗎?

一月二十四日

長官意志(1)

我不是藝術家,我只能說是文藝的愛好者。其實嚴格地說,我也不能算是作家,說我是寫家倒更恰當些。“寫家”這兩個字是老舍同志在重慶時經常使用的字眼,那個時候還沒有見過“作家”這個片語。我們曾被稱為“小說家”。記得一九三三年上海《東方雜誌》徵文欄發表了老舍同志和我的書面意見,兩個人的名字上都加了“小說家”的頭銜。老舍同志不用“小說家”的稱呼而自稱“寫家”,只能說是他很謙虛。我稱自己為寫家,也有我的想法,一句話,我只是寫寫罷了。對於寫作之道和文學原理等等,我是說不清楚的。最近有幾位法國漢學家到我家裡做客,閒談起來,一位年輕的客人知道我就要著手寫一部長篇小說,他問我倘使寫成它將是一部什麼主義的作品。我回答說我寫小說連提綱也沒有,從來沒有想過我要寫什麼主義的作品,我只想反映我熟悉的生活,傾吐我真摯的感情。至於我的小說屬於什麼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或者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應當由讀者和評論家來講話。作為“寫家”,我講不出什麼。但作為讀者,我還是有發言權,對自己的作品也好,對別人的作品也好。因此對寫作的事情,對具體的作品,我還是有自己的意見。我並不敢說自己的看法正確,但有時候我也要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它們和評論家甚至“長官”的高見不同,我也會保留自己的看法。

前兩年有一兩位過去在《上海文學》或《收穫》做過編輯的朋友對我說,張春橋在上海“做官”的時候,對他們罵過我。我又想起在批鬥我的會上有人“揭發”刊物編輯用了我的稿子受到張春橋的責備。當時張春橋是被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左派”,是“好人”,他罵了我就說明我是“反動派”,是“壞人”。在“四人幫”及其爪牙的心目中,文藝也好,作家也好,都應當是他們的馴服工具。他們隨便胡說什麼,都有人吹捧,而且要人們照辦。我記得一九七五年徐某某忽然心血來潮,說出版社的首要任務是“出人”。出版社不出書,卻出人,那麼學校幹什麼呢?可是徐某某是“長官”,大家都要學習他的“新的提法”。本來是胡說,一下子就變成了“發展”。“三突出”、“三陪襯”等等的“三字經”不也是這一類的胡說嗎?想想看,一個從事創作的人發明了種種的創作方法來限制自己,等於在自己的周圍安置了種種障礙,除了使自己“行路難”之外,還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又如張春橋過去大吹“寫十三年” ① 的“高見”,北京有人剛剛表示懷疑,他就大發脾氣。他在上海的時候,你要反對“大寫十三年”,那可不得了。其實誰也知道這種“高見”並不高明,也無非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而已。我還記得還有一位主張“寫十三年”的“長官”,有人請他看話劇,他問,“是不是寫十三年的?寫十三年的,我就去看。”不幸那出戏偏偏比十三年多兩三個月。他一本正經地說:“不是寫十三年的,我不看。”

這並不是笑話。上面一段對話是我親耳聽見的。雖然請看戲的人和被請看戲的人都已離開人世,但那位只看“寫十三年”的人因為是“長官”,人死了,餘威猶在,還可以嚇唬一些人。的確有一些人習慣了把“長官意志”當做自己的意志,認為這樣,既保險,又省事。所以張春橋和姚文元會成為“大理論家”,而在上海主管文教多年的徐某某也能冒充“革命權威”。當然這有許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