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馮爺聽了沒心驚,也沒肉跳,他對此付之一笑:“這幅畫兒,我壓根兒就沒打算賣,找得著本主兒,我就還給人家。找不著,我就拿它當鎮宅之寶了。”
錯來,頭些年,馮爺賣過不少畫兒。他手裡的藏畫兒太多了,不賣出點兒,他感到壓手。他的藏畫兒,一是當年從造紙廠撿的“漏兒”,二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當代畫家的畫兒價位最低的時候,他掏錢買的,三是從他二大爺馮子才那兒繼承下來的祖傳遺產。
馮子才在“文革”前,剛剛從大學退了休,也多虧了他剛退休,哪邊都不靠,既躲開了學校紅衛兵的視線,也躲開了街道上紅衛兵的騷擾,否則的話,他受衝擊是必然的。因為解放前,他在國民政府的教育機構做過事兒,僅憑這一條,就夠他喝一壺的。
躲過了紅衛兵的視線,當然家裡的藏畫兒便沒受到傷耗。他是一九七五年去世的。咱們前文說了,他沒兒子,三個閨女都不喜歡書畫兒,而且當時“文革”還沒結束,人們還把老的字畫兒當“四舊”看,誰拿它當回事兒?所以馮子才決定把他所有的藏書藏畫兒傳給馮爺。馮爺是子才先生親手培養起來的,而且是他的親侄子,由他來繼承自己的家產,也是應當應分的,因為子才的藏畫兒很大一部分,也是從他父親手裡繼承過來的。
子才先生是個明白人,雖然當時還處在“十年內亂”之中,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但他還是在臨“走”前寫了份遺囑,讓馮爺繼承他的藏畫兒名正言順,免得三個女兒將來找後賬。他知道這些字畫兒傳給馮爺,他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