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我給朱允炆埋了個雷。”
柳淳覺得很有必要跟朱棣說清楚一些事情,免得這丫的記仇,“算起來也不是雷,就是看朱允炆能不能管得住自己了。”
朱棣翻了個大白眼,“你小子能不能別總是吞吞吐吐的,有話就趕快說。”
“就是那個皇家銀行,那本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東西,我也是真心替先帝謀劃的,可是,可是……”
“可是什麼?”朱棣氣得鬍子都立起來了,“我可警告啊,別以為父皇不在了,欺騙他老人家就沒事了,小心我拿皇明祖訓殺你的頭!”
柳淳還不高興了呢!
“我可沒欺騙先帝,銀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信用。先帝甚至答應我搬空了內帑,把自己的錢,充當皇家銀行的準備金,才維持了銀行的平穩。我現在擔心的是朱允炆沒有先帝的眼界,又控制不住爪子,隨便從銀行支取錢財,充作軍用,一旦那樣的話,皇家銀行就可能有崩塌的危險!”
朱棣突然臉色大變,驚問道:“有多危險?”
“這個……很難說了,如果發生在相對落後的地方,還沒有什麼……比如西安,最多就是一些儲戶和銀行家跳河自殺,老百姓看個笑話,過個一年半載,也就忘了。如果是江南的話,情況就會很糟糕!”
“有多糟糕?”
“皇家銀行給許多作坊提供貸款,銀行出問題,這些作坊承受不住的,失業是肯定的,江南的城市化是整個大明最高的,上百萬人失去生存來源,反過頭又會擠兌銀行,加劇崩潰……保守估計,整個江南的經濟也會倒退十年以上。”柳淳很清楚,發生這種情況,對老百姓不是好事情,可他也不是有意殘害百姓。
歸根到底,還是朱允炆這一群人,根本不懂金融,或者說他們對柳學沒有多少了解,也根本不屑於瞭解!
“我是給朱允炆講過的,他能聽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朱棣哼了一聲,黑著臉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看看這個吧!”
朱棣說著,將一封信遞給了柳淳。
“這是增壽給我寫的,你看看吧!”
柳淳慌忙展開,仔細看去,越看他越是心驚肉跳,雖然柳淳預測到了會有危機,但是他畢竟沒在江南,很多具體情況他不知道。
本來柳淳琢磨著危機爆發會從皇家銀行開始,畢竟朱允炆要花錢打仗。
可根據徐增壽的描述,危險竟然出現在走私上面!
江南的商賈士紳反對官方貿易,大肆走私,致使原來的大作坊受到了衝擊,而這些大作坊又是皇家銀行的做大客戶!
柳淳稍微琢磨了一下,還意味深長瞧了瞧朱棣,這幫文人能幹得出來嗎?
的確幹得出來!
就拿朱棣在位的時候,著名的下西洋來說,史書上都說是宣揚國威,每一次靡費無數……可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假使說的是真的,朱棣在位,幹了那麼多大事情,全都是燒錢的,卻沒有來錢的,那永樂盛世是怎麼來的?
誰也不能光幹活不吃飯吧?
其實稍微用點心思,就應該明白,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官方貿易,當然會有以物易物的情況,也會有賞賜,可這不是重點,海外有許多大明需要的貨物……上好的木材,犀角,寶石,珍珠,香料等等……這些東西拿回來,除了供應皇室之用,還能換取豐厚的利潤,有了這些利潤,才能支撐朱棣修北平,徵蒙古……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迴圈,不至於財力枯竭。
還有一點,從時間上看,朱棣第一次遠征蒙古是在永樂八年,而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七年,二徵蒙古是在永樂十二年,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樂十一年,三徵蒙古在永樂二十年,六下西洋在永樂十九年……
下西洋和徵蒙古,時間上高度相關,基本上都是比征戰提前一年,這恐怕不是巧合,因為每次下西洋都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
提前一年出發,等大軍獲勝迴歸,正好拿海外的珍寶物產,賞賜將士,貼補國用,免得勞民傷財……
弄清楚這個關係,剩下的事情恐怕就一目瞭然了,朱棣死後,下西洋迅速被叫停,甚至連福船都給毀了,海圖也給燒了!
就問一句,有那麼大的仇嗎?
事實證明,有啊!
因為擋人家的財路了!
官方貿易不停,民間如何能插手分潤啊?
糾纏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海禁,是真的因為祖制大如山嗎?
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