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過度,觸冒風雨,寢處浸溼,痺從外人。”
(2)風溼熱邪:外感風熱,與溼相併,或風寒溼痺,鬱久化熱,而致風溼熱合邪,痺阻經絡、關節為患。
2。內因
正氣不足。
(1)勞逸不當:勞倦過度,耗傷正氣,機體防禦功能低下,或勞後汗出當風,或汗後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虛入侵。
(2)體質虧虛:素體虛弱,平時缺少鍛鍊,或病後、產後氣血不足,腠理空疏,衛外不固,外邪乘虛而人。正如《濟生方·痺》所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溼氣而成痺也。”
此外,恣食甘肥厚膩或酒熱海腥發物,導致脾運失健,溼熱痰濁內生;或跌僕外傷,損及肢體筋脈,氣血經脈痺阻,亦與痺證發生有關。
在一般情況下,外因是致病的條件,內因是發病的基礎,常因體虛外邪乘襲而致病。故《靈樞·五變》說:“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但在特殊情況下,如受邪過重,即使素質較強,亦可受邪致病。
二、病機
痺證病機主要為外邪侵襲肢體,經絡閉阻,不通則痛。風寒溼熱外邪侵襲肢節、肌肉、經絡之間,以致氣血執行失暢,而為痺證,症狀表現為疼痛、腫脹、酸楚、麻木,或肢體活動不利。外邪侵襲機體,又可因稟賦素質不同而寒熱之間每易轉化。如陰虛陽盛之體,內有蓄熱者,感受風寒溼邪,寒從熱化或邪鬱化熱,而成為風溼熱痺。陽虛陰盛之體,寒自內生,熱從寒化,而成為風寒溼痺。
病理性質病初以邪實為主,病久邪留傷正可致虛實夾雜。因病變初起是感受風寒溼或風溼熱邪,病程短,發病快,正氣未傷,故以邪實為主。病若不解,風寒溼熱之邪經久不去,勢必傷及肝腎陰陽氣血,邪未盡而正氣已傷,體虛邪實而呈虛實夾雜之候。另一方面,由於風寒溼熱之邪阻痺經絡關節,影響氣血津液的執行,或因肝腎陰陽氣血不足,氣血津液執行無力,可導致痰、瘀的形成。痰瘀互結者,可表現為關節腫大強直變形,功能障礙。虛實之間又常因果錯雜,本虛易於感邪而致標實,反之標實又可加劇本虛,進一步損傷陰陽氣血,導致痰濁瘀血不斷內生,形成惡性迴圈,而使病情加重。病位初在肌表經絡,久則深入筋骨,病及五臟。病初因邪痺肌表、經絡之間,表現為肢體百節疼痛為主的五體痺見證,故以肢體關節、肌肉疼痛、腫脹、酸楚、重著為主症;久則深人筋骨,故以關節的疼痛、麻木僵直、骨節變形、活動障礙為主症;病變日久,病邪可由表入裡,經病及髒,即可形成頑固而難愈的“五臟痺”,表現為心悸、心慌、氣喘的心痺,或肢軟、肌瘦無力的脾痺,腰背僂曲不能伸直或關節變形的骨痺等。正如《素問·痺論》所云:“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痺證日久,常見三種病理變化:一是風寒溼痺或風溼熱痺日久不愈,氣血執行不暢,血滯而為瘀,津停而為痰,瘀血痰濁痺阻經絡,可見面板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耗傷氣血陰陽,可呈現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三是痺證日久不愈,復感於邪,病邪由經絡而內舍臟腑,出現臟腑痺的證候,尤以心痺較為常見。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遊走不定,甚則關節劇痛、腫大、強硬、變形等臨床表現是痺證診斷的主要依據。
2。發病及病情的輕重常與勞累以及季節、氣候的寒冷、潮溼等有關。某些痺證的發生和加重可與飲食不當有關。
3。不同年齡的發病與疾病的型別有一定的關係。某些痺證的發病與稟賦不足有關。
二、病證鑑別
痺證與痿證:痺證是由風、寒、溼、熱之邪侵襲肌腠經絡,痺阻筋脈關節而致;痿證則以邪熱傷陰,五臟精血虧損,經脈肌肉失養為患。鑑別要點首先在於痛與不痛,痺證以關節疼痛為主,而痿證則為肢體痿弱不用,一般無疼痛症狀;其次要觀察肢體的活動障礙,痿證是無力運動,痺證是因痛而影響活動;再者,部分痿證病初即有肌肉萎縮,而痺證則是由於疼痛甚或關節僵直不能活動,日久廢而不用導致肌肉萎縮。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邪的偏盛
大凡痺痛遊走不定者為行痺,屬風邪盛;痛勢較甚,痛有定處,遇寒加重者為痛痺,屬寒邪盛;關節痠痛、重著、漫腫者為著痺,屬溼邪盛;關節腫脹,肌膚掀紅,灼熱疼痛為熱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