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姚興時常以明君自居,並自認為論起才能,不下於苻堅,之所以沒有取得苻堅那般大的成就。罪不在他,而是身邊沒有王猛這樣的賢相輔佐,如今的秦國在他手上,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旦尋來賢才,重現昔日苻堅之輝煌不在話下!
說起來,姚興以苻堅為偶像,他的治國方略類似於苻堅,除了在內政方面照抄。苻堅佞佛。他也佞佛,苻堅招降納叛,他也招降納叛,否則也不會收容匈奴餘孽劉勃勃了。
只是。就在姚興以苻堅為人生目標奮力追趕之時。武關的突然失陷不吝於一個晴天霹靂。他不是不明白,他數年心血才取得的成就即將毀於一旦,狄伯支的勸說可謂字字良言。他還沒自大到與魏國全力死戰的同時,而不擔心常安暴露在晉軍鐵蹄之下的危險,可是,放棄洛陽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豫西北十二郡,相當於幾年努力做了無用功,姚興非常非常的不甘心啊!
好半天,姚興才陰著臉問道:“朕若盡起精兵攻打武關,諸位誰願為將?”
群臣面面相覦了一陣子,都知道姚興捨不得放棄豫西北十二郡,捫心自問,換了自己處在姚興的位置上,恐怕也是類似的反應,可是秦國的大好形勢已經因武關失守而突然喪失,不放棄只會越陷越深!
鎮南將軍姚洸咬了咬牙,勸道:“陛下,晉國新得武關,必然加強防備,武關雖關內一側地勢開闊,但急切之間恐怕難以攻破,另如果與晉國大戰一起,魏國必會趁此良機截斷關東諸軍的歸路,屆時悔之晚矣啊,故臣以為,陛下應在魏國得到武關失守的訊息之前,立刻下詔令關東諸軍回守關中,再圖武關方是穩妥之策!”
狄伯支也勸道:“陛下,鎮南將軍言之有理,何況那晉國衛將軍自出道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他坐鎮武關,只怕常安精銳盡出也無可奈何,但此人數月之後必將離去,到那時再圖武關亦不為遲,請陛下三思啊!”
姚興現出了顯而易見的掙扎之色,彷彿做出了天底下最艱難的決定似的,好久才恨恨道:“傳詔,命關東諸軍與南鄉、順陽、新鮮十二郡守軍急速退回潼關,當地百姓凡有不願入關者,格殺匆論!”
。。。。。。
衛風在武關足足呆了一個月,這才離去,在臨走之前,給武關留了八千守軍,四百架駑炮與足量的糧草箭矢,他自己本人則於七月十五日回到了襄陽,此時王鎮惡已經領軍去收降豫西北十二郡了。
在重點核查了陶潛的工作之後,衛風給出了尚可的評價,又重新任命了襄陽太守,於七月二十日,領步騎四萬離去,茱麗婭依舊領兩萬水軍沿漢水經大江回返。
八月初,兩軍相繼回到了江陵,衛風也恪守信諾,於十月初一遣陶潛領騎兵一萬,步卒兩萬攻打成都,陶潛雖然是個文人,可當時的文人大多文武兼備,並不是如後世明清那般只知苦讀詩書,兩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當時儒生的必不可少學習科目,其中射與御,便是騎射,而後世的儒生,只埋首於四書五經,寒窗苦讀十年出來,身體也被摧殘的差不多了!
那個時代的將領,比如羊祜、杜預、陸抗等等,既是儒學宗師,也是一代名將,其餘如周瑜、王鎮惡、陳慶之等諸多名將,全都是文武兼備,即使關雲長還時不時拿卷論語出來讀呢,武將不通文墨,文人不懂騎射,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事,因此魏晉南北朝,雖然時局紛亂,卻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
在陶潛領軍離開之後,衛風也不急著出門,這段時間連續征戰,必須要休養生息一陣子了,沒辦法,軍隊需要磨合,如今衛風的兵力七零八散,可縱是如此,留駐江陵的兵力仍有十萬之眾!而且衛風手裡的七州,荊、湘、浙都是新得到的州,百姓需要安定生產,衛風也需要促進商貿流通,推廣金銀幣的應用,而這些,都需要他親力親為。
總之無論怎麼說,除了陶潛領軍討伐巴蜀,衛風算是消停了,大江上下游進入了難得的安定時期,雖然晉室實際上被一分為三,即下游的劉裕政權、江州的盧循與徐道覆、上游的衛風,可這三方始終維持著表面上的和睦,商貿往來日趨緊密,一改相王時期上下游劍撥弩張的緊張局面,這無疑大受百姓乃至商賈的歡迎。
但北方由於衛風攻取了武關,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是姚興主動撤出洛陽,把洛陽拱手讓與魏國,而豫西北十二郡全部落在了衛風手裡,由王鎮惡坐鎮南陽,直接面對魏國的兵鋒。
其次便是姚興數次攻打武關,卻次次折翼而還,劉勃勃則趁著姚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