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又有不贊成操代漢的意向。建安十七年(212年),操殺彧,次年,操即建立魏國,以荀攸為第一任尚書令,再下一年,荀攸死於從操征討孫權途中。我懷疑荀攸亦非善終。無論我這個揣測是否符合實際,尚書令職任的重要是無可置疑的。從荀攸死後,操任用之尚書令皆不復有功能甚高者,蓋操為代漢與子孫計,不願把大權分給容易養成權勢之人故也。
曹操晚年所猜防能危及其政權者在異姓世族。曹丕時則轉而排斥同生手足,雖仍繼承其父之重用親族曹氏、夏侯氏政策,但亦逐漸起用異姓世族陳群、司馬懿等人。丕晚年更將操提防異姓的措施拋之腦後,使陳群、司馬懿與同姓大員曹真等共錄尚書事。曹叡不僅對司馬懿特加倚重,對懿之長弟司馬孚亦甚青睞,他曾讚歎說:“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於是轉孚為度支尚書,“後除尚書僕射,進爵昌平亭侯,遷尚書令”。曹睿臨死,令曹爽、司馬懿輔少帝。少帝即位,“加曹爽、司馬懿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資治通鑑》卷74景初三年(239年)胡注:“爽、懿既督中外諸軍,又錄尚書事,則文武大權盡歸之矣。”
東漢時,尚書檯不僅是天子政令所自出,而且也是總攬政務的機構,其長官尚書令總攬綱紀,無所不統。每會同,尚書令與御史中丞、司隸校尉皆專席而坐。當時京師號稱“三獨坐”。實際後二官的權勢遠遠不能同尚書令相提並論。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蜀、吳均只置一僕射。據《晉書》卷24《職官志》的記述,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亦稱選部,主選用官吏。左民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主少數民族及外國事務。五兵主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主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為最重要,授此職者直稱吏部尚書。其他往往只稱尚書,而不提其曹名。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曹睿時,陳矯為尚書令,曹睿嘗猝至尚書門,矯跪問睿:“陛下欲何之?”睿答:“欲案行文書耳。”矯曰:“此自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也。若臣不稱職,則請就黜退,陛下宜還”。於是睿慚而返。史頗稱述陳矯的亮直。同時也表明了尚書令職權的受尊重。又賈詡勸李傕等攻長安成功,傕等感詡,欲以詡為尚書僕射。詡辭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於是以詡為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當荀彧為尚書令時,曹操以彧功大,上表獻帝贈彧官爵,“彧固辭,不通太祖表”。說明尚書令有決定是否將臣下表疏呈給皇帝省覽的許可權。《全後漢文》卷34引應劭《漢官儀》說:
凡三公、列卿、將、大夫、五營校尉行復道中,遇尚書令、僕射、左右丞,皆回車豫避,衛士不得迕臺官,臺官過,乃得去。
由上可知,所有尚書令僕及左右丞都受到朝中大小官員的尊禮,這是與尚書檯官職任的重要分不開的。
曹魏尚書檯置左右丞各一人,秩位在尚書下,應劭《漢官儀》說:“尚書令、左丞,總領綱紀,無所不統;僕射、右丞掌稟假錢穀。”看來,尚書左右丞是協助令僕掌管臺內所有工作與糾舉違法事件的。
三國時,皇帝身邊的近臣,還有侍中、散騎常侍、給事中等官。
侍中 職掌主要是:備顧問,拾遺補缺。另外,也有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至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至少在西漢已有侍中之職,隨著君權的加強,侍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東漢末年,為侍中者已多世家碩儒,如楊彪、黃琬、荀悅、荀爽、盧植等。魏國既建,首設“尚書、侍中、六卿”,從親近皇帝言,侍中尚勝過尚書。最早為魏侍中的有王粲、杜襲、衛覬、和洽四人。王粲出身於“名公之胄”,又饒有才學,為操所信任,先為丞相掾,繼遷軍謀祭酒。《三國志》卷21《王粲傳》言粲“拜侍中,博學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說明侍中的職務尚有興造制度。據《三國志》卷23《杜襲傳》言:
杜襲……魏國既建,為侍中,與王粲、和洽並用。粲強識博聞,故太祖遊觀出入,多得驂乘。至其見敬,不及洽、襲。襲嘗獨見,至於夜半,粲性躁競,起坐曰:“不知公對杜襲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豈有盡邪?卿晝侍可矣,悒悒於此,欲兼之乎!”
從杜襲與曹操談話時間之長看,也可窺知侍中職掌範圍的廣闊,並非用文字所能概括。《三國志》卷25《辛毗傳》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