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回生,但若非膏肓之疾,也非沒有治好的可能。在古代,因有奇才異能而招致殺身之禍者,實所在不鮮,華佗之死,也是其中悲劇之一。
後 記
我生長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南合村,兒時祖父授以古文舊史,我個人也喜讀愛國英雄故事,尤嗜讀《三國演義》,為了知曉三國人物的真實情節,也不時翻閱陳壽《三國志》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傳記。我青年時頂佩服諸葛亮,至今猶老而彌篤。我在學校主要講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和歷史文選課。由於三國曆時很短,我開選修課時不曾開《三國史》,而是開《秦漢史》,但也講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後。我在西北大學學習時(1941至1945年),主要讀先秦古籍,畢業後主要攻讀秦漢史。但,我對秦漢史的熟悉,遠遠趕不上三國史。三國為時短,材料少,易掌握。《三國志》為年青時所常讀,故記憶比較牢靠。曹孟德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我對此深有同感。我於1983年從蘭州大學回到河北,先曾打算在舊秦漢史講義的基礎上寫成秦漢斷代史,但因規模較大,眼高手低,力不勝任,乃轉而寫《三國史》。我非常感謝人民出版社張作耀、張維訓、喬還田、張秀平諸先生給我的幫助和教益,特別是維訓先生自始至終給拙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甚至親自動手改正錯誤和不妥之處;而秀平先生首先提出建設性意見,尤令我永誌不忘。安徽大學歷史系王鑫義主任給我提過許多意見和要求,還寄贈他未曾發表的論著稿,使我獲益非淺。我幼時老師、鄉前輩數學家趙慈庚老,對拙稿有關數學等部分,給以精心指導,感戴實深。
我年臨古稀,餘日無多,人之將死,其思也善,每念平生受教惠最多的是楊拱辰師;我作研究生時導師翦伯贊老亦多加關助。其他師友,一事之助,一言之教,亦何嘗不盤桓腦際,愧無以為報!一生百無所長,唯讀書思古最是心願,頗悔素日為學律己不嚴,致老而無成,此區區拙稿,尚望海內同好,憫而教之,實為至幸。
馬植傑(原名植仁) 1992。7。6於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更多精彩好書,更多電子書,請登陸霸氣 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