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人對同一資訊的反應之所以不同,是由於人們有著不同的背景、
經歷和信仰。
不同的接受者對資訊的反應不同,所以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物件選擇不同的舞曲。
這些是我們壘建溝通大廈的 6塊奠基石,本書的其餘部分將探索如何有效地使用這 6塊基石。當兩個
人試著相互溝通時會發生什麼?
每當你與一個陌生人,或者朋友、同事、上級溝通時你想些什麼?
當你第一次遇見某些人,當你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時,你會怎樣做?
你期待著什麼?你過去的經歷將如何影響你對現實的反映?
越過障礙 (一)
識別並掃除溝透過程中的偏差、障礙和對立有效的溝通是不斷地跨越障礙的過程,我們之間存在的障
礙會使交流受阻。比如,遮掩的不完全的資訊,限制了我們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效果,外部環境的障礙也會
使我們的交流受到挫折。我們與交流物件之間的不一致,很容易引起相互誤解,甚至發生衝突。
當心交流受阻
事實 1
我們的雙親和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的人們以及我們自身的生活經歷共同形成了我們的信仰、思維方
式、心理定勢、樣板以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事實 2
我們還了解到,我們的大腦努力對程式和預見進行加工,接受那些確認我們的觀念、想法的資訊,並
過濾掉那些與之不符的資訊。這有助於我們避免認知失調。
×事實3
我們的大腦試圖建立一個程式,根據我們心中的樣板,解釋我們的生活經歷。因而,在我們的生活中,
樣板的作用和我們的思維方式反覆得到強化。
=交流的巨大障礙
對於程式和預見的需要,力圖看到所期望瞭解的資訊和忽略矛盾資訊的趨向,以及習慣的思維方式混
合在一起,構成了強大的、堅固的溝通障礙。
這些障礙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了固定的樣式和路徑。由於我們大腦的工作是非常迅速的,這些障礙在
瞬間形成,所以大多數的障礙或樣板都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或是在我們所能意識的範圍之外,因此我們
無法檢查它們是否現實,是否是最新的,是否有幫助,甚至是否是正確的。
當然思維方式中有一些是非常有益的,使我們免於反覆思考同樣的問題。比如:“我應當對老闆尊敬、
有禮貌”,“有投入才有收穫”,或許這是對大多數人都有用的兩個信條。
但是,其他的思維方式,並不一定有用或正確,甚至妨礙人們的交流。那麼人們應該有怎樣的行為舉
止、設想、思維和正規化,所有這些需要在實踐中反覆檢驗。
無論它們是否正確或有幫助,我們的思維定勢和正規化以及成見是很容易被確定和強化的。比如:“我
很害羞,人們都不太喜歡我”,我們很迅速地接受了來自他人的訊號,“他們對我所說的不感興趣”,“他
不喜歡我”,我們常常忽略任何表示友好的和願意傾聽我們講話的訊號。
所以,我們接收的僅僅是不喜歡和不感興趣的訊號。此外,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又想肯定我們的思維定
勢是正確的,而我們的行為舉止是基於我們所“認識到”的他們不喜歡我們的“事實”,所以我們的行為
是由他們的不喜歡所至。
例如:從這種思維的極端出發,一些老年人無論是在他或她的思維定勢中,假設對青年人的印象是懶
散和不修邊幅,在這種假設下,將直接影響他們與青年人的交流。
同樣假設在青年人的思維定勢中,認為老年人是吝嗇和惹人討厭的,那麼在與老年人溝通時又會怎樣
呢?
現在有這兩類人,他們彼此不交談,但是彼此都有印象,我們可以想見他們溝通的效果!
一旦意識到這些偏見的影響,你就能不斷地調整它們,以便使我們的交流更加有效和現實。假如不可
能,那麼就要認識偏見並在交流時有意識地放棄偏見,這是跨越交流障礙的最好的選擇。
當你還沒有與人交談就有了對別人的印象時,你要思考一下,什麼思維定勢影響了你?有什麼心理偏
見嗎?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