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李太后。當然,也不是說朱翊鈞這個做皇帝的就不擔心,不過他現在即便是擔心也做不了什麼,還弄得心中煩悶無比。與其如此,在朱翊鈞看來,這件事情還不如什麼都不過問,讓他人去解決算了。
而李太后所擔心的,也實實在在就是大明朝的基業了。這件事情,不管是李太后還是下面的大臣全都明白,必然是要查出個水落石出才行。若是兩人之間只是像普通的政敵之間做鬥爭,哪怕是幹出什麼在噁心的事情,想來李太后也未必就不能理解。畢竟,這種事情她也沒有少見了。
但是現在,居然牽扯到了這方面,李太后是不得不查。她所擔心的並不是兩個大臣之間會怎麼樣。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李太后根本就沒有擔心的必要,她甚至還巴不得兩個人互相爭鬥,少給朝廷裡找麻煩了。
但是,這件事情已經是如此了,李太后是絕對不可能放著不過問的。並不是什麼別的原因,只不過李太后知道,這件事情一旦被放過,那麼以後,其他的人就會發覺,這個辦法當真是不錯。畢竟這種事情極為重大,上面定然是會重視的,以後打擊政敵,尤其是那種簡直可以算是有著徹骨之恨的人的時候,用這麼個辦法十有就會將敵人託下臺。當然,風險也是極為嚴重的,如果做得不縝密,那麼倒黴的可就是自己了。
李太后並不是在擔心這些,她是害怕,如果以後人人都這麼幹的話,這天下可不就要亂套了!
要知道,大明朝是怎麼得來的?那就是當年的放牛娃朱元璋率領百姓起義,從暴元手中得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有明一朝,這老百姓鬧起義的事情會那麼多,有的甚至理由都很牽強,只不過是地方的官員收了些髒銀,亂棍打了幾個無辜的人,還沒有打死。這就讓有些人覺得受不了了,要開始起義。
其實,這些都是人心作祟,他們還覺得,既然朱元璋這個放牛娃能夠當皇帝,那為何自己就不可以。
所以,自從大明朝開國之後,一直到現在,已經是一百多年的事情了,但是這起義的事情是一直不斷,各種理由都能找得出來。
如今的大明局勢,雖然還算平穩,卻也不容樂觀。李太后不可能會讓它再混亂一些的。以後萬一人人都這麼幹,雖然都會前臉很大,但是這種事情誰又能知道。萬一,萬一哪一次當真是鬧大了,最後造成了什麼極為不好的後果的話,這江山命脈還不就斷送了嗎!
所以,如今的朝廷裡,氣氛是相當地緊張,所有人都在等著看這件事情到底會有個什麼樣的發展。
雖然說現在,張四維的人還在山西,距離他來到京城,恐怕還有好些時候,不過很多人對他都是並不太樂觀。這件事情擺明了是馮寶想要整治他,而就以往所發生的事情來說,除了一個葛守禮因為很多的原因,馮寶是想動也動不了的。不過即便如此,葛守禮還是沒有做成吏部尚書。這已經極為有力地說明了馮寶如今的分量如何。
而現在,馮寶利用這麼一次突發事件,將屎盆子扣到張四維的頭上,朝中很多人都是覺得,張四維如今的形勢是相當不妙的,或者可以說是極為危急的,有性命之憂。
而除此之外,很多人都覺得,馮寶也算是走運了,好死不死的,在這麼個檔口,在他跟張四維剛剛發生矛盾沒多久,正是他懷恨在心的時候,居然冒出來發大水這麼一件事情。而且也正是這麼個時候,一棒子來到京城避難的百姓,居然是鬧起事來。馮寶面對這麼一個擺在眼前的大好機會,如此利用,實在是非常走運。
只不過,這些人並不知道,就連這麼一次“極為巧合”的事件,實際上都是馮寶自己一手策劃的。
當然,有些人倒是才對了,這次百姓鬧事,背後的確是有什麼人在操縱。只不過那個人並不是如今已經擺在了明面上的張四維,而是則喊捉賊的馮寶而已。
總而言之,如今的事情就是這麼一回更新最最快事了。
而今天早朝之時,雖然還沒有人察覺到什麼。不過到了下午,事情可就不同了。那封信被送到了刑部,交由刑部尚書孫丕揚保管。朱翊鈞提過,如果有大臣想要看的話,儘管去刑部問孫丕揚要便可,只不過看看是可以,這可是極為重要的證據,切不可弄壞了。
不過會不會弄壞,卻也的確是會注意一下。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無數的大臣們蜂擁而至,想要看個究竟。
說實話,孫丕揚當真是不希望這種混亂的場面,畢竟有這麼多的大臣要來拿著這麼一張薄薄的信紙所寫成的信件,最重要的是,這還是一件至關重要的證物。皇帝既然是將信件交給他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