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空間分析理論中,他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關係的兩個特殊層面:首先,他將空間看作是社會行為的發源地,空間既是一種先決條件,又是媒介和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生成物。這樣,空間的生產表現為它對相關行為強加上某種時空秩序,具有束縛主體自由的功能。其次,社會空間是空間等級或規模的支架。

從消費空間的社會發生來看,消費空間發生了三次明顯的分化:第一次是消費空間與生產空間的分化,即生產空間從原始的作為唯一消費空間的家庭空間中分離出來;第二次是城市空間的分化,即隨著城市的消費化和後工業化,城市成為消費、服務與市場中心;第三次是消費空間與居住區域的分化,即非日常消費空間(即旅遊地點)從日常消費和生活空間的分離。王寧,同前引書,第243~244頁。由此可見,這種分化的趨勢本身也是消費空間社會意義再生成的過程,同時,這種分化本身也是社會關係作用的結果。

如果空間的這種社會意義是其本身就有的屬性,那麼這種特徵如列斐伏爾所講則更多地反映了生產中的不平等與社會矛盾。而在當代,我們看到,隨著消費在社會中的重要性的不斷增強,消費本身就成為形塑社會空間的另一種重要力量。可以說,消費賦予了空間更多的社會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生產與整合著新的社會空間。

同性別、年齡、家庭等因素相比,社會階層是消費空間中更具社會意義的社會關係。因此,社會階層分化的異質性與不平等也在消費空間中得到更為明顯的體現。如果說,在中國消費革命之前,整個社會的消費空間本身就更具同質性,大眾化趨同性消費中沒有或者很少表現出階層分化的現象,那麼在20多年後,在消費空間不斷拓展並趨於分化的情況下,這種分化開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和突出。同其他分化的邏輯一樣,消費空間的分化首先將社會大眾由原來的同一空間分散出來,同時透過進一步的整合將同質的亞群體區隔於不同的空間。這種區隔開始可能是自然的、市場的,當獲得人們的認同與接納後,進一步成為一種人為的、有意識的社會分化,並導致最終的社會區隔。

。。

階層消費的社會效應(4)

這種消費空間的階層化本身並不是剛剛出現的,只不過由於消費社會的出現,它更加明顯地展現在日常消費實踐中。在經過一定時期的分化後,基於不同的收入、職業、教育之上的社會階層開始形成並認同特定的消費空間。這一點,在我們的調查中,較為明顯的感受與體驗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受一定的經濟水平、消費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消費空間已經出現較為鮮明的階層區分趨勢,城市中產階層群體已經開始進入這種分化的空間;其二,對於空間的分化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並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認同,這樣消費空間的整合將進一步加速並展現其聚合作用。自然,這種分化與區隔全面表現在不同的、具有等級分化的消費空間上。

消費空間可以分為私人消費空間(即家庭)與公共消費空間,購物空間便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消費空間。公共空間的特徵、內涵、結構及其分化與整合的邏輯是與社會過程、社會關係分不開的。雖然消費的內涵經過不斷的演變後,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購物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購物仍然是人們日常消費中的重要環節。影響購物空間的因素主要是市場和政府,而市場是消費空間產生、存在與發展的關鍵。不同的購物空間,必然是與不同的消費群體相聯結的。階層是消費群體的一個主要社會特徵之一,不同階層群體的消費選擇必然影響消費空間的發展變化,同時特定目標定位的消費空間一定程度上也規範與影響著消費群體的社會行為。

我們從消費市場與消費空間的分化已經能夠感覺到購物空間的分化,那麼,這種分化是按照什麼樣的邏輯來進行的?不同社會群體的人是如何理解的?城市中產階層的消費空間有什麼樣的特徵?這種特徵是否已經表現出社會區隔的功能?階層群體對這種分化的主觀認同又如何呢?G12本人經歷了不同的時代,雖然時過境遷,但對於消費的變化仍很有感慨。他認為自己的學生時代與現在相比,不僅是花錢的多少變了,最主要的是選擇取向與消費場所的不同:“像我們以前上學時喜歡在夜市上買衣服、鞋子,買回來一看,有些很糟糕甚至根本不能穿,那樣的地方現在我們肯定不會去了,因為它除了便宜外,沒有什麼好的信譽、質量。你看現在的專賣店,不僅環境好、服務態度好,而且買的東西有保證,這樣多花一些錢還是值得的。你不用浪費時間討價還錢,也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