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版,第553~554頁。'
依據新的軍事戰略,日軍在結束武漢會戰後,即著手調整部署,實行向保守佔領地的持久戰態勢的轉變。
1938年10月,日軍在華有24個師、4個獨立混成旅、1個騎乓集團(2個騎兵旅)和1個支隊,其中,華中派遣軍有13個師、1個支隊;華南第21集團軍有3個師;華北方面軍有8個師、4個獨立混成旅和1個騎兵集團。日軍的主力在正面戰場。其後,日軍進行了大規模的交替換防,將久戰疲憊的師陸續遣返歸國休整,同時按照保守佔領地的要求,新編了一批適合警備任務的三單位編制的師和獨立混成旅,替代回國部隊。
至1939年底,侵華日軍新部署基本完成後,在中國派遣軍(1939年9月組建)隸屬之下的侵華日軍共有24個師、20個獨立混成旅、1個騎兵集團。
這些部隊分為4個戰略集團,其各自的兵力及任務如下:
第11集團軍配置在武漢地區,下轄7個師、2個獨立混成旅,任務是對中國軍隊的主力進行以攻勢防禦為特點的作戰;
第21集團軍轄4個師、2個獨立混成旅,任務是以廣州、虎門為根據地,切斷中國的補給路線;
第13集團軍轄4個師、4個獨立混成旅,主要任務是確保廬州、蕪湖、杭州一線以東的佔領地區的安定,迅速恢復京、滬、杭地區的治安,並確保主要交通線;
華北方面軍作為最大的戰略集團其兵力為9個師、12個獨立混成旅和1個騎兵集團,負責確保已佔據的華北地區的安定,迅速恢復河北省北部、山東省、山西省北部及蒙疆等重要地區的治安,並確保主要交通線。[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3〉,朝雲新聞社,1975年版、第7~8頁;《中國事變陸軍作戰》〈2〉,朝雲新聞社1976年版,第295~297頁。'
從上述日本軍事戰略的變化及相應的部署調整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侵華軍事行動在整體上已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保守,就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而言。日軍軍事打擊的重點已經轉向後者,日軍在其後方的作戰活動更加頻繁。
自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華北方面軍根據大本營的意圖,連續實施了3次治安肅正計劃,其中心是用武力“討代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