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一次的會議上,帝國正式確定了完整的軍事體系。
在此次會議上,中華帝國陸軍、海軍整編為“中華帝國中央國防軍”,各省巡防部隊統編為“中華帝國國民巡防軍”,中央國防軍總參謀部為最高指揮中樞,下設中央陸軍參謀部、海軍參謀部、中央軍事情報部、巡防軍令部、空警籌備處、海警作訓部、國防裝備局等機構,陸軍部、海軍部為軍令部和對外機構。
中央陸軍設有七大軍區,各軍區設有軍區司令部,簡稱軍部,海軍設立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海警總局則設立北海、東海、南海、臺灣、長江五個海警總隊。
帝銜級別進一步和外國接軌,其軍銜有準將而無大校,因為中央陸軍的旅一級編制很多,並且級別相對更高,不適合由校官擔任,而准將在法語中就是“旅將”。
陸軍、海軍、巡防軍、海警都有獨立軍銜,和俄國不同,陸軍並無騎兵上將、炮兵上將這樣專業軍銜,空軍籌備工作以航空巡警籌備處獨立負責,統編兩個飛行支隊,在瀋陽設立航空學校,培養飛行員和機械工程人員。
身為皇帝,宋彪繼續擔任中央國防軍兼海警巡防軍總司令官。軍銜是最高階別的“中央國防元帥”,似乎有點多餘,就好比皇帝繼續兼任驃騎大將軍一般,但對於控制國家一切軍事力量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果他不兼職,這個職務給內閣總理大臣就是真正的君主立憲制,給了別人就是軍政府出**,他很可能會被徹底架空。
全軍的軍銜授予中。暫不授予特級上將、上將兩級,最高為蔣方震、舒方德、程璧光、段祺瑞、蔣雁行、馬爾託斯、蔡鍔、趙庭柱、張亞虎、楊鐵生、陳武、祝捷、張顯仁,一律為陸軍中將和海軍中將。宋文翽也只是海軍少將,畢竟海軍是一點功勞都沒有沾上。
段祺瑞在關鍵時刻為整編北洋系立下了功勞,也為宋皇帝此後在朝鮮指揮作戰期間。同時呼叫東北系和北洋系打下了基礎,加上資歷擺在那裡,授予陸軍中將軍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沒有異議,祝捷、張顯仁授予陸軍中將則是因為長沙起義功勞很高,打響了光復革命的第一槍。
楊鐵生以巡防總局的局長一職,授予巡防中將軍銜,和中央陸軍相區別。
至於將領封爵的事,這已經在正式登基之後就處理了,基本採用了清王朝的功臣爵位體系。設有公、伯、子、男四級正式爵位,每級各設一、二、三等,正爵位之上為王爵,僅授予皇室成員。
正爵位之下設都騎尉、車騎尉、雲騎尉三種勳爵位,授予不同情況的有功業者。行政技術類授予雲騎尉,軍事治安類授予車騎尉,鄉紳議員類授予都騎尉,同樣分一二三等。
時代不同了,封爵並無采邑,只有邑金。每年按黃金計算多少兩,實際發金圓券,正爵位可世襲,每代自行下滑一等,勳爵位只授予一代,無邑金,不可世襲,違憲者一律予以剝奪。
帝國成立之時的內戰規模小,此後在朝鮮戰場才有一番大戰,所以,即便是封賜勳爵的人都很少,最高爵位也只是陳武的一等子爵,其餘更低更少,部分在遼陽會戰時期戰死的如胡大林等人倒是封了一等男爵之類的爵位,由子女世襲。…;
在這件事上,宋彪和袁世凱絕對是不同的,沒有袁世凱那麼窮大方,為了當皇帝,公爵、侯爵亂派了一陣子也沒有拉攏到多少,宋彪的帝位已經穩固,他所考慮的就是長遠。
這個時代是屬於軍人的,如果現在就是直接出公爵、伯爵,一戰、二戰結束之後難道要封王爵、親王爵?
……
此時的宋彪對於整個中央國防軍的海陸兩軍都擁有絕對的權威,宣政園的帝國中央軍事會議只開了三天時間,他就將需要他來決定的事情都定了下來。
帝國穩定了,海陸兩軍開始正規化的全面建設,此時的問題也比較多,特別是陸軍的裝備更換和海軍的軍艦購置問題。
中央國防軍的總軍費每年只有一億中圓的規模,約合一千萬英鎊,即便考慮一戰在即,額外增加一些長期軍債單獨用於海軍購艦,每年能用於購買軍艦的費用也不太可能超過六百萬英鎊。
所以,軍隊還是要精打細算的過日子,能省就省,多省一分錢都是好事。
可憐而悲劇的中國海軍啊,青島港被德國人佔領,威海衛被英國人佔領,旅順港雖然從日本人手中要了回來,俄國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收在囊中。
當宋彪決定建立北海艦隊之時,海軍連合適的港口找不到,只好臨時將幾艘還能見點市面的軍艦派往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