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李三非雖不能修成紫羅心法,此人又無來歷,但李三非性情堅毅之極,早就以原流心法為基,獨創三非心法,於原流之下另出一脈,當可為一代宗師。這也是禪修萬法,殊路同歸的一個明證了。
原承天見李三非心法有成,心中極是歡喜。師尊教導弟子,最怕的就是弟子照本宣科,毫無獨創。那世間法術日新月異,若只知因循守舊,則只能是每況愈下了,唯有別出機杼,方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原承天道:“三非,我原以為你靈慧不及無參,故而你雖為我首席弟子,我對你的前程,卻並不是十分看好,如今瞧來,為師竟是大謬了。”
李三非惶恐不已,道:“弟子天生愚鈍,實負師尊所望。”
原承天道:“那修行之事,靈慧固不可缺,但更需鐵心鋼膽,百折不回之心,若論靈慧,你不如無參,若論這份道心,無參卻不如你。你只需稟心求法,他日必成道果,若你果然不負我望,他日新界之中,少不得你的因果。”
李三非道:“三非只知一心求道,實不知道果,亦不論前程。”
原承天哈哈大笑道:“好一個一心求道,不聞道果。”
既見李三非實心可喜,原承天免不得多留片刻,指點之餘,又以寧思妙肉身為引,施靈臺真香,李三非座下弟子,亦可深受其惠了。
那寧思妙身上香氣傳去,引得室外諸修動容,那有慧心者,聞此奇香,又感到真玄大動,自然立時運玄調息,以不負這樁際遇,若是那懵懂無識者,可就錯過這天大機緣了。
而在凡界又與蒼穹界不同,原承天也不便公開身份,令諸修運功,究竟是怎樣的造化,端看各人機緣了。
寧思妙雖不曾錯過機緣,心中卻暗恨其弟慕原不在,她深知經此一番錯過,二人日後際遇便是一天一地了,但慕原不在此處,也是機緣,原承天一旦飄然離去,又哪裡尋得回來。
她心中生出一點機心來,便暫不靈臺窺秘,而是纏住原承天討教諸般功法,只盼留得原承天一時,或可等到寧慕原迴轉。
原承天雖知寧思妙是計,也不忍負了她的苦心,果然稍留片刻,替寧思妙一一答難解惑。
盞茶時間既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