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無知,以為布在軍中及市中的力量,足以控制長安。
這樣的事,自然不易逃過朝廷的耳目,高力士控制禁軍,當他查明王錤在禁軍中的活動時,不能再忍,奏告皇帝,李隆基仍然相信王錤,命他查辦弟弟。可是,狂妄的王銲以為自己的力量可恃,他動員市井組合和龍武軍中一部人起來抗拒,並欲殺死龍武將軍,全奪龍武軍,用以迫皇帝任王錤為大丞相。
楊國忠的情報人員先得知,國忠即引太府的少數防守兵出戰,又利用他兵部侍郎的職權,用急命請金吾將軍發兵,他們在皇城西南打了起來,楊國忠明知這樣的造反必不會成事,但他命部下守禦。掌管禁軍的高力士,雖然也知道這些人不能成事,但他不容許這種騷亂蔓延,親自領了四百名飛龍騎兵,自皇城穿道而出,很快的解決了叛亂。
長安市區並未受到驚擾,打仗也只在皇城西南角一隅,談不上有特別的損失。不過,這一場莫名其妙的叛亂,把王錤父子都拖垮了,他們先後賜死!
處置這一件事,楊國忠的反應最快,也可以說出力最多,甚至宰相李林甫也不及他。
於是,王錤死後所遺下的兩個大職位:京兆尹(按:等於大長安——首都——市長)和御史大夫都落入楊國忠之手。
在此之前,楊國忠所希求的只是兼御史大夫,他以為王錤身兼兩個最重要職位,設法分取一個,合於情理,而且,他也有了部署,以兵部侍郎本職,求取兼御史大夫,唯一使他遺憾的是楊鑑太不積極,如果楊鑑積極一些,可以輕易地再奪王錤的戶部侍郎,那末,王錤就不足為敵了。然而,意外事件的發生,使他獲得了比預期更好和更多的職位,此外,王錤所兼領的二十餘個使職,幾乎有一半轉到楊國忠身上。
於是,在大唐皇朝,宰相李林甫以下,楊國忠的聲勢最大。再者,李林甫和王錤私交極深,王錤的叛逆案,雖未涉及李林甫,但這位大臣始終受到議論。
楊國忠雖然是外戚的身份,但人們知道他最初的崛起和中期的奮鬥上進,與宮廷是無關的。士人們雖然看不起楊國忠(因他沒有文事方面的出身和才華),但對他的辦事能力,卻無人非議。
長安城內一場兒戲式的叛亂,把楊國忠捧上了高位。皇帝和貴妃談及此事時,楊貴妃乘機為自己的哥哥請求一個州官的職位。皇帝看著他,訝然問:“玉環,你討厭你的哥哥?”
楊貴妃茫然,說沒有。於是,皇帝說:“據我所知,楊鑑是一個能循規矩的正派文官,才力可能不很高,但守職不墜,交他做事,必不會逾越和做不到,為何要外放他呢?”皇帝在迷惑地問。
“他自己想到外地去體歷一下,上次,他轉官諫議大夫時,我和他見了一次,他有此表示,我一直忘了代他請求。”
這使皇帝又笑了,搖頭說:“你在宮中那樣久,還是一些也不懂,你哥哥要做州官,又何需請求?他要求做尚書,才需要請求哩,以他現在的職位,如外放為上州州官,名雖不降,實際等於相當嚴重的降級!”
“上州刺史的官品也很高,好象比諫議大夫還高……”
“你不懂的,外官官品和京官官品不能同日而語!”皇帝又搖頭,“不,我想一個比較好的京官給他,光祿卿……”
“三郎,他自己要做州官,你就來一次皇恩浩蕩!”楊貴妃急說:“阿鑑有些象我的父親,不願因我而取高位!”
“好吧,我的外戚中各式人才都有,有一個不求顯達的舅子,也不壞,我立刻著人去辦!”
“那也不必如此急的,你記住這件事,照例辦就是了!”
當楊國忠顯貴甚盛的時候,楊鑑卻離開了長安,到遙遠的江南的湖州任州官,那是因為原來的湖州刺史剛好任滿。
楊鑑的外放湖州刺史,使長安官場中疑惑和議論,可是,這又只有幾天,新的事故轉移了他們。
在此以前,安祿山大破契丹,那是一場先敗後勝的戰役,功成。不久前,契丹又入寇,安祿山部將之擊退,並追逐三百里,佔領了十多個要塞,於是入朝。
此時,在西北立功的名將哥舒翰也在朝,哥舒翰成名在安祿山之前,但當時的聲威和名位都不及安祿山,他有些不平,皇帝使高力士為之調停。
楊國忠也奉命調和於兩員將軍之間。但是,青雲直上的楊國忠,此時的處境卻不太好。王錤事件之後,有人議論李林甫,楊國忠也順勢運用了一下。可是,李林甫做了十九年宰相,本身能力既強,又耳目眾多,朝廷間的細事,他都會知道的,楊國忠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