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年,“十大建設”陸續完工。“十大建設”是指臺灣在20世紀70年代時所進行的一系列基礎建設工程。在這之前的臺灣許多公共基礎建設,如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等,仍處於欠缺、老舊的狀態。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了提升和深化總體經濟發展,當局開始規劃進行十個大型建設工程。這分別是:核能發電廠,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臺中港,中山高速公路,大鍊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蘇澳港,北迴鐵路。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專案建設。
但當初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決定“十大建設”的計劃時,是冒了很大風險的。當時臺灣經濟尚處於起飛初期,民眾經濟所得尚未提高,以及當時遇上第一次石油危機和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困境,可以說,臺灣在發展“十大建設”時,當局是沒有經費的。所以,有部分官員表示反對,但蔣經國以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力排眾議,後來透過找沙特借款才得以解決。也就是說,“十大基礎建設”是舉債建設。後來也證明蔣經國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確實推動了臺灣經濟起飛。可以說,臺灣經濟完全起飛是在“十大建設”之後。
以當時蔣經國的觀念來說,他認為,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富可敵國”與“貧無立錐”如果形成兩個極端,卻被理解為經濟真的成長了,這應是一大諷刺。所以,為了避免像許多高度開發國家那樣財富集中,貧富懸殊,他認為發展不僅要財富增加,也要合理分配,這樣人民才能在均富的標準下愉快又勤勞地工作,社會才能穩定。可以看到,“十大建設”裡有七項是經濟基礎建設,對臺灣未來來說,不管採取哪種發展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設。
“十大建設”所帶來的經濟方面影響,的確給臺灣帶來煥然一新的生活風貌,但另一方面也牽動了政治與社會的演化。在人民知識與經濟能力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要求政治開放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原來嚴密的政治控制體系已逐漸不能應對人民的要求了。
正文 1979 我的家庭
2009…11…12 9:17:15 本章字數:739
1979 我的家庭
1979年對於臺灣來說,實在是不怎麼安寧的一年。1月1日,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年底又來了個“美麗島事件”,我看當局頭都大了。
但對一般百姓來說,1979年最大的事就是開放去島外觀光。在過去,只有經商、公務、留學等才能離開臺灣,現在沒有具體的事情,也可以離開臺灣觀光了,因此,香港瞬間就被臺灣人“佔領”。
而我家的大事就是,我妹在夏天出生了。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臺灣,當局鼓勵的生育政策是“一個孩子不算少,兩個孩子恰恰好”這種大家都會背的口號;另外,那幾年還有一種口號叫“三三三一”,指婚後三年生第一個小孩,過三年再生一個,理想的結婚年齡為男28歲、女25歲。我爸媽還真響應號召,剛好生了一男一女,一家四口,標準地邁入中產階級家庭。
在這之前,臺灣人總是喜歡多生,像我父親就有七個兄弟姐妹,母親家也有五個。越窮的人家越喜歡生得多,看起來好像不太合理,但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過去臺灣比較窮,一般百姓必須多生增加機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到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有了人口壓力,當局開始鼓勵少生。這幾年口號又改啦!“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特地將女孩放在男孩之前,希望消除重男輕女觀念。後來因為少子化的風潮,又改成“兩個孩子很幸福,三個孩子更熱鬧”,希望民眾多生幾個小孩。
總之,我多了個妹妹,只差我一歲而已。由於年齡相仿,所以我跟她不存在什麼“哥哥保護妹妹”這種事,反而從小打架打到大:她咬我手臂我抓她頭髮,吵吵鬧鬧的,好不熱鬧。當然這樣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家在這一年也留下了第一張全家福:媽媽抱著妹妹,爸爸挽著媽媽,我騎在小木馬上。
正文 1979 臺灣當局與美國“斷交”
2009…11…12 9:17:15 本章字數:917
1979 臺灣當局與美國“斷交”
1979年1月1日零時起,臺灣當局與美國“斷交”。或者從大陸的角度來說,是中美建交。
當時的臺灣當局其實就是陷在這種迷思當中,以中國的正統自居。在蔣中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