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早已變成甘奇一項極其習慣的工作了,大早上起床洗漱穿戴,抱著笏板走到左掖門外站好等候。
只是而今再也沒有人能站在甘奇前頭了,無所事事的甘奇會時不時回頭看一眼,看著自己身後幾十上百號人,接著微微眯著眼,口中還有哈欠連天。
顯然甘奇精神狀態不太好,昨夜倒不是去做了什麼“壞事”,而是與一眾人商量了許久,也是為了今日大朝會作準備。
待得內侍與侍衛把左掖門開啟,甘奇用手拍著自己的哈欠,抬步往裡走。
這座皇城,日起日落,一百多年,依舊聳立,皇帝換了幾任,這幾任皇帝倒還並沒有出現什麼真正不學無術的昏君,一任比一任勤勉,趙頊自然也不用說。
垂拱殿裡有些陰涼,甘奇直上最頭前,帶領眾多官員與皇帝見禮。
接下來皇帝就要聽奏了,這個有點事,那個有點事,議論來議論去。
待得旁人都說得差不多了,王安石上前請奏:“啟奏陛下,臣今日想提一革新之策。”
“道來!”皇帝如今在朝堂上早已駕輕就熟。
“臣請開海,鼓勵百姓下海營生,開疆拓土,開荒種糧!”王安石如此說,顯然是甘奇昨夜安排的。
之所以這麼安排,也是預料到滿朝文武必然一片譁然,果不其然,朝堂上下一片嗡嗡作響。
甘奇為什麼不自己提出來呢?因為他知道要打擂臺,要打擂臺的事情,甘奇就不能親自下場去爭,免得直接成為許多人的對立面。
甘奇要做的就是那個深思熟慮、多方考慮之後的裁判,如此甘奇就不會變成某一部分人的對立面了,而王安石才是這些人的對立面。
甘奇聞言,也假裝有些驚訝地看著王安石。
司馬光立馬出來了:“此事不可,王相豈能輕易出得這般策略?你可知此策一出,影響會有多大嗎?”
皇帝趙頊其實知道今日會議論這個話題,因為甘奇與他提前說過,所以他抬手:“王相且說個道理出來聽聽,為何要出得這麼策略?”
王安石點頭:“陛下,諸位,而今朝廷戶部在籍者,已然有萬萬不止,朝廷歷年來勤修水利,不斷鼓勵民間開渠開荒,卻是這糧食產量依舊趕不上人口增長之速度,這也直接導致了朝廷在應對災禍之時越來越艱難。這人口還得繼續增長,但是這田畝出產增長越來越少,雖然甘相公開了河套,卻也是杯水車薪。要想未來不發生社稷動盪之事,開海是最佳之策,海外肥沃之土極多,隨便佔一地,便可養千萬之民,開海之策,百利而無一害也!”
王安石說的東西不新鮮,十多年前甘奇就在太學裡說過了這個道理,也有甘奇的弟子為甘奇著書立說,裡面也有這個道理,傳揚甚廣。
司馬光與王安石必然是要夘上的,也不是第一次了,他立馬反唇答道:“一旦開海,戶籍制度必然崩壞,土地失了百姓,官府拿不住盜匪,沿海治安必受滋擾,後果不堪設想。”
“司馬相公,而今朝廷推廣攤丁入畝之策,戶籍制度已然就不那麼重要了,只要稅收不減,何必如此管制百姓?至於盜匪,難道不開海就沒有盜匪了嗎?應對盜匪,唯有打擊彈壓就是。豈能因噎廢食?”
王安石這些話語早就準備好了,或者說是甘奇早就準備好了,許多事情都是一環套一環,稅收一改,再也沒有了人頭稅,也就不必再使用者籍制度來把百姓圈禁在家鄉收稅了,接著開海,良民們出海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不必擔心自己因為交不了稅而成為黑戶。
監察御史程顥出來開口:“王相公,你此舉,定會造成民間人心不定,若是百姓不在田地之間,那天下必生大亂。”
程顥,就是程頤的哥哥,程朱理學的二程之一,程顥與蘇軾是同屆進士,而今被司馬光調入了御史臺,歷史上也是這麼回事。這事情甘奇倒是沒有阻止,一來是為了表達自己信任司馬光,也自然信任司馬光用的人。二來也顯得甘相公大度,畢竟甘相公與程頤可是有仇怨的,卻還能重用他的哥哥,這是何等的心胸?
程頤出言了,同為監察御史的李定卻道:“臣以為此事並非不可,養萬萬之民,為將來計,開疆拓土必是要做的,而今我大宋,往北乃是草原,不適合耕種,往西乃是戈壁大漠,也不適合耕種,往南能耕種之地早已都開拓了,再想有可耕種之地,不出海,怕是尋不到了。天朝上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海外有肥沃之土,豈能不用?”
李定這個御史,是甘奇安排的,此時李定說出這麼一番話,司馬光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