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戴:遠古之時,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為“淨德王”,王后稱“寶月光”,老而無嗣;一夜夢見太上老君抱一嬰兒入王后懷中,王后恭敬禮接,醒後就覺的有孕。懷孕足足十二個月,乃於丙午年正月初九誕下太子。太子自幼聰慧,長大則輔助國王,勤政愛民,行善救貧。國王駕崩,太子郤禪位大臣,遁入深山修道。功成經歷八百劫,犧牲己身以超度眾生,終於修成真道,飛昇九天之上,得萬方諸神擁戴。於是統御三界,是為“玉皇大帝”。凡間傳說農曆正月初九為玉帝那娃娃的生日。正月為一年之初,四季之首,木氣之始,一切生命因而萌發;九為數字之極尊,代表“極大、極多、極高”的意義,所以一年中第一個初九為玉帝聖誕,正與他至高無上的地位相呼應。明代王逵《蠡海集》中說:“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意思是說,神明降誕的日子都有一定的特殊含義。”將臣說到這裡又端起桌上的一杯紅酒喝了起來,想必是說了那麼久覺得有些口乾舌燥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就是想和諸葛伊雲說話。可能是因為諸葛伊雲和女媧長的太像,讓他感到非常的糾結,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了。於是就只能拿玉皇大帝出來扯淡了。將臣言語間稱玉皇大帝為娃娃,真不知道玉帝如果聽到了這個稱呼是何感想。不過就算是聽到了,想必玉帝他老人家也不會怎麼樣,因為將臣比他還要老很多。
“沒聽懂我說的話嗎?我說請你放開我,我要去找韓羽。”諸葛伊雲的語氣不帶絲毫的感情,而且一個字比一個字冰冷。竟然讓將臣這樣的人,也覺得內心一陣涼意。將臣看著諸葛伊雲的眼睛險些被固定在那裡,還好他的定力非同一般,要不然的話那可就丟大面子了。
“我不是說了嗎,你找不到那小子,他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你那麼著急找他幹嘛,難道還怕他移情別戀不成嗎。彆著急,欲速則不達,坐下來好好聽我講故事吧。剛剛講到什麼地方了呢?對了,玉皇大帝的祭祀起源於上古的天地崇祀,和古人敬天畏地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古人認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萬物生長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順天行道。因此想像自然界中有一位最高的神明在支配萬物。於是“天”命令君王來人間執政治民,君王必須順應天意,這樣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否則君王違反了天道,天就會降下各種災害懲罰。君王敬畏“天”,庶民百官自然而然的也敬畏“天”,君王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君王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祭天”,不但是君王必行的職責,也是國家的大典。早自商周時代,歷朝君王每年例必舉行盛大的“郊祀”,是敬天思想的最高表徵,但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祭祀,直到封建時代結束,民間才開始祭祀“天公”。據史藉所戴,唐、隋、晉、魏、漢,乃至秦,諸代皆有帝王祀天之大典,但當時所祀的“天”,乃純粹是指大自然的“天”,即“蒼天”、“昊天”。可是“天”是無形的、渺茫的,又怎麼去祭祀呢?如此漸漸地就把“天”具體神化,稱之“玉皇大帝”。因玉皇大帝是由人想像而來的神,所以原無神像,到宋真宗時,才為他塑像,視其自家祖先,封其為玉皇。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畫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及至道教興起以後,把“天”加以“人神化”,當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形“神”來拜,塑造“天公”“老天爺”這個形象來。於是,民間所崇拜的“天公”與古代帝王所祀自然的“天”,就逐漸分離開了。那娃娃的誕生祭祀,遠較一般諸神更為隆重及莊嚴,因為百姓都深信天公是至高無上,最具權威的神,無“相”足以顯示,因此不敢隨意雕塑他的神像,而以“天公爐”及“天公座”來象徵。一般廟宇都有一座天公爐安置於廟前,祭拜時要先向外朝天膜拜,這是燒香的起碼禮儀。由於玉皇大帝在信眾心目中,是眾神之最,所以拜天公的儀式也比一般神明來得隆重。前一天晚上,全家都必需齋戒沐浴、設立祭壇,供奉豐盛祭品,然後依序上香,行三拜九叩禮。且祭祀當日,不得曝曬女人的衣褲、傾倒便桶,以免天公看到了觸犯大不敬之罪。在團體祭典的場合一定要殺豬宰羊,並且是整隻敬供,是祭典時最隆重的獻禮。而那小子的身份極尊貴,凡間小事,根本無暇理會。所以求財求嗣求名求利者,玉帝未必有暇去賜予。聽起來是不是有那麼一點翫忽職守的意思,因為這個事情我前一陣子還專門去了一趟那傢伙的狗窩,教訓了他一頓。做人要厚道,不能因為事情小就不去管了。你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