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1部分

即稱為一捻。

這樣的乞食生活並不能保證百姓總是能要到吃的,在乞不到食時,這些人開始向地主富戶和官員士大夫家劫掠,遭官府追捕後,慢慢演變成了盜匪,清廷出兵追捕,而他們則飄浮不定,以遊擊應之。

捻軍比太平軍起事要早很多,只是多不成氣候,最早的當追朔到公元1814年,在一個叫王妞子的女人帶領下的捻子起義,而捻軍發展的強盛時候,則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公元1852年(清咸豐二年),淮北地區的渦陽、蒙城、亳縣一帶遭大旱,迫使農民大批離開土地,加入燒香拜佛的團體,入捻的農民逐漸增多,太平軍北伐時,捻子紛紛響應。

1855年7、8月間,張樂行在雉河集(今安徽渦陽)召集各地捻子首領會盟,被推為盟主,建國號“大漢”。張樂行稱“大漢永王”(一作“大漢明命王”),制定《行軍條例》19條,組成捻軍,建立黃旗、紅旗、藍旗、白旗、黑旗五色族,五色總旗各設總旗頭,稱“大趟主”。張樂行自領黃旗,北黃旗總目,辦天福、龔得樹、朝老萬、侯士偉分別擔任黑、白、藍、紅各旗的總目。至止,分散的捻軍初步統一起來,他們成了北方反清武裝的重要力量,與南方的太平軍和人民軍南北呼應,牽制住了清軍不少的兵力。

公元1857年3月,張樂行等應太平軍之約,會攻安徽霍丘及正陽關等地,與李秀成、陳玉成部會師,並接受太平天國印信,以後,捻軍蓄長髮,改用太平軍旗幟,洪秀全封張樂行為徵北主將,後又封其為沃王。公元185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