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理有據,她從考試製度說起,從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說起,從評判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說起,從家務活的難度說起。。。。。。雖然觀點有些偏激,但讓人無法反駁,這篇作文寫得很出彩,雖然老師不喜歡,最後也公正的給了她全班最高分。曉雨得出了結論:只要道理講的好,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定正確的。不要盲從別人,要做特別的自己!

曉雨上了高中後,由於家庭的影響,開始不愛學習了,對於老師佈置的作業,她聯合了幾個人進行統一分配,每人做一科,做所有人的,這大大的提高了寫作業的速度,她知道老師根本沒時間一一細看,只要數量夠了就可以矇混過關了。上課不想聽講的時候,就偷偷地看小說,從世界名著到武俠言情,從詩歌散文到雜誌報刊,沒有她不喜歡的,甚至她還看過汽車修理、周易、本草綱目等怪異的書,最後雖然沒太看懂,但她享受看的過程。那時她廣泛的閱讀,給她日後清雅獨特的談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曉雨骨子裡就特別文藝,也有點多愁善感,看書時情緒會跟著書中人物的情感、故事情節而變化,時笑時哭,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有時在電視上聽到一首動人的歌或看到一支悽美的舞蹈也會落淚,對此,她的母親甚是不解,認為她“不正常”,可她卻覺得母親根本不懂得欣賞,無知淺薄。

曉雨敏感、早熟,對於母親這幾年的所作所為她都猜到了,只是不想說。她清楚的記得父親被關進去的那段時間,李局長和母親經常晚上把床弄得上下震動、“吱吱”地響,她沒有睡著,她怎麼可能睡得著,她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但心裡卻隱隱的認為不是好事,這件事是令她感到羞恥的、憎惡的,她害怕被他們發現,所以裝著睡著了,一動都不敢動,她不知道自己在怕什麼,她只是知道,如果她把頭轉過來,那麼將會有一些事情被搞砸,可能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對於這件事,母親一直以為她不知道,而曉雨的內心是痛苦的,她寧可自己真的不知道,尤其是當父親偷偷問她的時候,她不敢說,她知道說了後父母就會打架,所以她選擇了隱瞞,她認為自己對不起父親,她認為自己背叛了父親,她那幼小的心靈真是難以承受那樣的拷問帶來的壓力,她在內心對母親充滿了厭惡感。她看不慣母親遇到有錢人時那巴結奉承的模樣,更為母親向那些有錢人給她要“贊助費”而羞憤到無地自容,母親和每一個關係不尋常的男人之間的事她都知道,有些是她觀察到的,有些是她猜測到的,有些是母親不小心說漏嘴的,有些是和秦阿姨說時她不小心聽到的,在曉雨的心裡,雖然母親“弄”錢是為這個家,可是母親的這種做法她卻認為太丟人了,她認為不管母親的目的如何,歸根結底,母親就是一個離不開男人的人,少了男人她就不能活!她看不起母親,她不要做靠著男人才能活的女人,她要有尊嚴的活著!

曉雨帶著對男人女人的偏見,漸漸地步入了戀愛的年紀!

☆、不要留下證據

八零後的這一代人與他們的父母輩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成長環境上,差異都非常大。由於國家從1979年起不允許再生二胎,所以家家只有一個孩子,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這個孩子就是家裡的全部希望,所以事事以孩子為中心,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孩子本身由於沒有兄弟姐妹,大多數都不懂得與人分享,變得自私而不寬容。他們從小就在收音機、電視機裡聽到、看到了自己還不瞭解的世界,他們受到了各種文化的薰陶,這與父母的傳統教育是不同的,他們在新觀念與傳統思想之間努力找著平衡點,這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對於愛情的看法。父母輩小時候的社會風氣比較保守,男女同學之間幾乎不說話,如仇人一般,他們看的電影是抗日愛國題材的,他們讀的最多的書是《□□語錄》,他們沒有機會去了解愛情,他們認為那是成年人的事,所以,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孩子們應該什麼也不懂,一旦發現孩子心中有了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他們就會極度不安,簡單粗暴的制止,他們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叫做“早戀”。

曉雨第一次對男同學產生好奇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曉雨的同桌叫張娜,頭髮黃黃的,相貌普通。她這段時間上課時總是盯著一個方向看,曉雨順著她看的方向看過去,發現她看的是班裡的“差生”——孫健,孫健不愛學習,下課時總和其他班級的“差生”混在一起,他們在學校裡整天鬧事,看到不順眼的人就罵,如果對方膽敢表示不服,立刻就會招至他們的一頓打。曉雨問張娜:“你為什麼總看孫健?”張娜竟然毫不害羞地答:“我特別喜歡他。”曉雨詫異地問:“他學習成績那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