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二里頭遺址:在偃師縣,洛陽平原的東部,北靠洛河,南臨伊水。遺址的範圍東西約五里,南北約三里。二里頭遺址可以分為四期,從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四期,說明在三百年間,入主二里頭的氏族發生過多次的變化。

從今天的豫西,晉南,沿著黃河向東,直到三省交界處都分佈著二里頭文化。

工具有收割的石刀,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兩面對穿的圓孔,一面刃,好像後世北方掐穀穗的鐵爪鐮。彎月形的石鐮,蚌鐮,甚至可以收回穀物的杆。翻地的工具有木耒,木耒木製分做二叉。石鏟呈扁平狀,上窄刃寬,有孔,可以裝木把。有水井。二里頭有冶銅,鑄銅遺址,有銅渣和坩鍋碎片,陶範殘片。青銅器有工具,兵器,及小件的箭頭,魚鉤。

一墓中有十餘件隨葬品,彩繪的高足盤,杯。又一墓中有二十一件隨葬品,有酒器,貝,玉,綠松石。一墓中死者兩手緊貼著胯骨,像是被捆了雙手活埋的。又一墓葬內有四付人骨架,有的僅有驅乾和下肢,頭骨和下肢,半個頭骨和軀幹。在一個灰坑跪伏著一具人骨架。

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許多處夯土臺基,最大的一號臺基位於洛河南岸,呈正方形,邊長一百米。夯印似半個球形。夯打的土層十分堅硬,最厚的地方達四米。地上的中心建築東西三十米,南北十一米。四坡出簷,簷下有挑簷柱。建築的前面是庭院,在庭院和殿堂的四周,環繞著一組廊房似的建築。從殿堂穿過庭院就是大門,大門位於南廊的中段,是一座牌坊似的建築。

從遺址的分佈看,“沿著黃河向東,直到三省交界處”都分佈著二里頭文化。三省交界處,那是商的地區。誰能夠到達商的地區?夏人能夠嗎?不能。只能是唐人。

遺址是在龍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龍山文化是商的特徵,不是夏的特徵。如果說,二里頭是夏遺址,夏應當有一個接受龍山文化逐步提高達到政權高度的過程。從遺址的顯示看,龍山的特徵一出現就顯示了政權的規模。這個情況只有用唐政權來解釋才能說得通。

從工具的特徵看,遺址是龍山特徵的工具。對照一下:

龍山文化有水井,磨製技術登上了頂峰。為仰韶文化所沒有的工具有,半月形雙孔石刀有柄的石鐮,蚌鐮和雙齒木耒。這些工具都不是仰韶土著具有的工具。

從冶銅,鑄銅來看,在遺址的時間裡,只有在商人的範圍出現。紅山文化,淮陽,安陽,二里頭。大範圍的仰韶文化地區沒有出現。二里頭遺址不屬於仰韶文化。

從墓葬情況看,沒有人牲,有活埋,砍殺等情況。這些也是與安陽遺址相一致的。

遺址的墓很樸素,沒有出土大墓葬,殿堂卻很宏偉,表現了巫祠的特徵。巫祠需要氏族人供養,是個窮和尚。巫祠的巫又是公眾人物,需要公眾形象,而且,巫管理著巫祠的公產。宏偉的殿堂用於主持祭祀儀式,不是用於政權事物,表達了巫祠時代的特徵。氏族的,生產的政權建築並不廣大。北京故宮的建築並不寬大。

歷史的併合

唐的來歷清楚了,與唐相類的詞語還有一些:

堯,陶,唐,舜,虞,禹,夏,

戰國以後這些詞語被併合起來,叫做唐堯,虞舜,夏禹,陶唐,等等,組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關係。

在古漢語中,商以前全部是單音詞,翻譯詞用雙音字,周以後,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修飾成分,逐漸出現多音詞,隨著多音詞的出現,也發生了古詞語的併合,古詞語的併合等於是歷史的併合。這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

山海經•海內經: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大昊爰過,黃帝所為。”

上面的文字是說伊洛地區。

有九丘,丘是巫祠的古稱。這九個巫祠全在河網密佈的水鄉。九個丘中有一個叫做陶唐,有一個叫作昆吾。“大昊爰過,黃帝所為。”是說這九個巫祠是大昊,黃帝時代留下了遺址。(到了東漢時還存在,或能找到。)

以水絡之,是說有水路相通。這是河網地貌。大昊,是太昊的古寫(不是誤寫),商語說大,周語說太。戰國以後,大和太分成了兩個字,太昊與少昊相對。

黃帝,戰國以後當做了巫祠的始祖,黃帝顯赫,與宗教的崇拜有關。

唐在河洛。從時間看,唐政權開始於公元前二千年,結束於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