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又能如何?還是那句話,主弱被臣欺!
而竺道潛也迅速轉動腦筋,試圖尋出破綻,然而,一時卻組織不出語言反擊,佛門以因果業報為基礎。因果業報的前提是神靈不滅,因此竺道潛決定從形神方面提問。
竺道潛繼續問道:“形依託神存在,形不過是神之暫時居所。好比火之於燭,燭盡則火不居。因此,身勞而神散,氣竭而命終,故神靈離身遠去,而不是歸於寂滅。將軍以為然否?”
雲峰暗自冷笑,這完全是偷換概念,當即搖頭道:“道人此言本將不敢苟同,燭盡非是火不居,而是火滅,火以燭為基,無燭哪來火?縱使他處另燃火頭,已與先前之火再無關聯,且新火亦須以燭為基,燭盡依然火滅!正如形與神,形消則神滅。你、我二人,各有意識,有如兩火,有朝一日肉身崩潰,神亦將歸於寂滅,否則,神若不滅,豈不是道人可為本將,而本將亦可為道人?
神與形,有如刀鋒與刀刃,刀鋒不是刀刃,刀刃也不是刀鋒,兩者並不相同。然而,離開刀刃,刀鋒以何為基?無有刀鋒則刀刃亦失去意義。本將從未聽說過刀刃不存而刀鋒尤在,又豈能言形滅而神存?道人可明其義?”
竺道潛並沒有立刻介面,片刻之後,才冷哼道:“刀刃與刀鋒,或許如將軍所言,可形與神,則不可相提並論。為何貧道有此一說?正如人與樹木同為質體,然而,人有知覺,樹木卻沒有!樹木徒具其形,人卻形神兼備,由樹木可看出,形與神不必共生於一體,因此,神可以離開形而獨立存在!”
雲峰不屑道:“人之形豈能等同於樹之形?假如人之身體結構有如樹木,又有以相異於樹木的知覺為神,或可有此一論。然而,人體本就存有知覺,而樹木則相反,人體不能等同於樹木,樹木也不能等同於人體,二者本質不同,人如何能有如同樹木之軀體而又存在不同於樹木的知覺?”
竺道潛強言道:“人體之所以不同於樹木,在於它有知覺。人體若是沒有知覺,它和樹木又有何區別?”
雲峰以看白痴般的眼神望了過去:“沒有無知覺的人,恰如不存在有知覺的樹!”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八二章 雙贏
雲峰與竺道潛有關神與形相互關係的辯論 能聽懂的人並不多 有的話語很繞人也很拗口 往往當他們在思索其意的時候 又進入了下一個辯題 如此一來 前面不懂 後面積壓 越來越不知所云
然而 識貨的人還是有的 如吳普真人、葛洪、王導、溫嶠庚亮師徒、荀菘父女等等 這些人面部皆帶上了瞭解明悟的表情 顯是品出了箇中三味
另外如王羲之、諸葛菲、張靈芸、蘇綺貞、郗璇等年輕一些且學識較豐的 臉上則現出了深思之色 應是有所觸動
但是不管聽懂聽不懂 都能看出竺道潛已有了不支跡象 從人與樹木、到活人與死人、再到精神與、凡人與聖人 雲峰每一次均是對答如流 而竺道潛卻提問的間隔越來越長 待他問無可問 又或是問題中再無新意 那麼 則可以判定勝負已分
時間已到了正午時分 儘管陽光直射向大地 但十月的建康已較為寒冷 可仔細看去 竺道潛的額頭竟沁出了細密的汗珠 再對照雲峰的氣定神閒 很明顯 竺道潛落敗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 雲峰正在回答著是竺道潛的又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如不出意外 應該是最後一個問題了:觀三聖立教 皆言神不滅
有見地的人心裡清楚 這個問題一出 竺道潛已無異於認輸 很簡單 三聖指道教老子、孔教孔子、釋教釋迦 竺道潛身為佛門弟子 竟把道教孔教給扯了出來 說明以他的佛學造詣 已經無法抵擋住雲峰的言辭 單從佛門來說 已經敗了
雲峰的回答也已經接近了尾聲: 聖人言神不滅 《禮記。祭義》記載:‘為之宗廟 以鬼饗之 ’此為聖人教化之法 其意在於順從孝子情感 糾正偷惰與輕浮傾向
另《禮記。禮運》有云:若於祭祀前三日齋戒沐浴 可見神明 記載明確 方法簡單 道人或在坐諸位皆可照法一試 本將卻以為 此神明意指神智明晰 精神透徹 而非臆想中之神靈
竺道潛勉強抓住了個漏洞 指責道: 貧道聞將軍言中所指 似有不敬諸聖之意 將軍是否認同
雲峰拱了拱手 正色道: 道人以為本將不敬聖人 本將卻以為尊敬不等同於言聽計從 聖人之言是否一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