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匾�氖牽�;�竺攔�氖諧』�品⒒恿誦в茫�鋈朔坎�鍪邸⒌滋羋傻鈉撇�礱髁嗣攔�謖嬲�ジ芨恕⑻蘊�浜蟛�堋⒂嘔��媒峁梗�擄吐淼諞淮蔚木貉】諍攀恰案謀洹保壞詼�蔚木貉】諍攀恰懊攔�圃臁保�逃�母鎩⒒�∩枋┩度搿⒅胤抵圃煲怠⒆試錘錈�ㄒ逞移�睦�茫�⒓際醺錈�ㄈ�3D列印、GoogleGlass)等,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復甦。在美國內源性增長以及中國勞動力價格提升的背景下,今後美國經濟的好轉也不再必然意味著中國出口的增長與真實順差的增加。

外匯佔款及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受到抑制、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緊平衡”的貨幣政策、銀行傳統存款增長的業務模式難以為繼,使得銀行負債業務壓力巨大。2014年1月,銀行存款整體減少9402億元,創下單月減幅最高值。

從長期看,銀行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會不斷提高表內資產的配置效率,拓展多元化的市場化業務,走更有內涵的發展道路。但短期內,由於利潤壓力以及資本充足率、貸款規模、貸存比等監管指標的限制,銀行有表外規模擴張的衝動,以規避監管、創造存款、提高資本收益率,表現為各類通道業務以及銀行同業資產投資業務的快速增長。

以上種種內外部因素的疊加,使得中國影子銀行自2011年起快速增長。部分銀行同業業務2011年以來的超常發展是一個突出表現。商業銀行(尤其是小銀行)透過其資產負債表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或信託受益權的投資項下的騰挪,將貸款轉為同業資產,從而規避信貸的管控。相對應的,銀行間同業資金的融資活動活躍,小銀行從銀行間市場融入資金,用來增加其對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持有,變成了隱性的貸款投放,緩解了因存款緩慢增長而對資產負債表擴張形成的約束。信託、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在2011年以及其後的大規模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這一點。2009~2013年,信託規模分別為2。05萬億元、3。04萬億元、4。81萬億元、7。47萬億元和10。91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分別為1。9萬億元、3。2萬億元、4。59萬億元、7。10萬億元和10。21萬億元(見圖1)。

圖1信託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對比

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套利不僅表現為銀行監管套利,而且表現為不同機構在不同監管政策下的套利,如信託公司與基金子公司、銀行理財部門與貨幣市場基金之間不同的監管政策。

二中外影子銀行體系的差異

中國影子銀行的主導因素是銀行,而中資商業銀行又是金融體系中行業監管最為嚴格的金融機構,加之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分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機構、跨行業的金融創新活動。因此,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在資金來源、槓桿率、風險水平等方面與國外有較大區別。

一是資金來源不同。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由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結構性投資載體等非銀行主導,融資主要依靠資產證券化、證券借貸與回購交易等金融市場活動。中國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各類理財產品,包括信託計劃、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以及銀行同業資金等,專案及資金來源、產品銷售以及流動性提供大多以商業銀行為依託。

二是槓桿率不同。美國影子銀行資產證券化和再證券化佔比高,槓桿結構複雜,資訊更加不透明,風險較難識別。而我國資產證券化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在中國影子銀行的交易結構中,很少有標準、嚴格、複雜的證券化產品結構,相關產品仍主要為債務融資工具,屬於結構性融資產品。當然,我國商業銀行透過創設“非標”工具,使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一種本土化的資產證券化載體。但剖析銀行融資類理財產品的設計發行,其實際上是一種短中介鏈、低槓桿率的資產證券化方式,與西方金融體系中以投資銀行或投行文化為主導的證券化有顯著不同。在西方的資產證券化體系中,資金是沿著由包括基金公司、對沖基金機構、證券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化資產發行機構等多金融機構構成的一個很長的鏈條,從最終貸款人那裡流到最終借款人手中。在既定的“蛋糕”中如何獲得更多的份額,借短投長成為這些參與分“蛋糕”機構的一個常用工具,從而加劇了槓桿率以及金融體系資產負債規模的週期性波動。而中資銀行融資類理財產品則是短中介鏈,資金在商業銀行的安排下,直接從投資者手中流到企業。因此,中國影子銀行普遍槓桿率較低,業務和產品相對簡單透明,風險相對容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