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據說那時摩根說過這樣的話:“我希望他遇到的第一頭獅子能夠勝利完成它的捕食任務。”

兩個人都對自己和對方抱有幻想。在羅斯福總統這一方面,儘管他嘴上仍然堅持立場,曉以大義,但是後來他還是跟華爾街攝政者摩根取得了諒解,允許他的政府班子就金融問題和公司財團達成了君子協議,摩根也沒有把這件事太放在心上。在摩根這一方面,他堅持認為這位總統是煽惑下層民眾造反生事的撥火棍,而摩根的這個臆測並不符合事實。事實恰好相反,對於華爾街的狂傲自負、痴心妄想最嚴重的打擊來自總統之外的其他民眾。

有關摩根的第二個故事是他與阿色涅·普約(Arsene Pujo)的關係。後者是路易斯安那州一位默默無聞的*黨眾議員,他在1912年這場全國辯論白熱化時期主管華爾街監管事務。普約領導了一次國會調查,調查被人們謔稱為“金融托拉斯”的情況。自從19世紀末以來,民眾反托拉斯的情緒洶湧澎湃。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的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國民眾中間激起了持久的憤恨。但是,在進步主義時代,托拉斯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專事揭醜抹黑的記者、政治家、危機四伏的商人和生產商都厭惡托拉斯,更不用說那些艱難度日的農民和參加*的工人了。托拉斯在每個人可以想到的領域快速擴張,涵蓋了銅業、亞麻油、鋼鐵業、城市軌道交通等許多行業。可是,高居一切托拉斯之上的金融托拉斯才是眾多產業托拉斯之母。路易斯·布蘭德斯(Louis Brandeis,美國最高法院陪審法官)是鐵肩擔正義的法理學家,後來還擔任了最高法院的*官。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這個網點稠密的投資銀行網路及其子公司、孫公司是一個威脅,它們要扼殺經濟*和政治*的生命。布蘭德斯在《哈珀氏雜誌》(Harper’s)上發表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公開文章,“別人的錢財”這個標題特地採用套紅印刷。直到今天,這一詞彙仍然在使用。文章採用了大量的資料,深入剖析了華爾街互助會與美國各大公司之間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聯絡,透過新聞記者的這一必殺絕技,說明了華爾街就像阻氣門一樣阻塞了外界獲取資金和經濟機會的可能性。他提醒讀者注意華爾街隱形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對於*程序的顛覆性威脅。布蘭德斯的聲音讓人們回想起傑弗遜和林肯的腔調與語言,他甚至把這個與金錢托拉斯的衝突說成是“不可調和的”,提醒人們警惕“我們的*制度絕對不能容忍半自由、半奴隸的情況”。

布蘭德斯是當時即將出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密友。這位*黨總統候選人秉承了那個專門揭露醜聞的律師的思想觀念,並且在他1912年的競選活動中鄭重其事地承諾要懲治*的金融托拉斯,防止它篡奪美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威爾遜接受了*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接著他在*黨大會發表演講時就開始猛烈抨擊華爾街:“那裡不光有龐大的托拉斯與聯合公司……還有更了不得的東西……更為陰險狡詐的、更見不得人的、更難以應付的事情。銀行、鐵路公司、快遞公司、保險公司、製造業公司、礦業公司、電力公司與地產開發公司結成了龐大的行業聯盟……它們之所以能夠捆綁在一起,是因為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的股東大會與董事會只是由數量極少而且關係緊密的財團在背後控制和支配的……如果大亨們樂意,他們就可以牢牢控制,既可以控制其信貸規模又可以直接控制企業。”

貴族老爺(15)

在普約主持的聽證會上,鬥爭雙方勉強攤牌了。聽證會的證人們來自各大金融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比如綽號“銀狐狸”的詹姆斯·奇因(James Keene),他似乎肯定托拉斯確實是存在的,而且擁有絕對的權威。芝加哥大陸與商業國家銀行的喬治·M·雷諾茲(George M。 Reynolds)坦承說:“我認為現在全國的金錢就掌握在十幾個大亨手裡。我認罪,我就是其中之一。”

其他證人則堅持高唱反調,摩根是風頭最勁的一位。在媒體看來,他出席國會聽證會的那次公開露面不啻於一位外國貴賓的來訪。摩根身邊的隨行人員達到一個營的規模,包括律師、合夥人及其家族成員。他冷靜地辯解說,他在經濟事務中絕對沒有任何特殊的影響力。在擁擠不堪的房間裡站著的觀眾們聽到此話都驚得目瞪口呆。起訴律師團主席塞繆爾·安特邁耶(Samuel Untermeyer)帶著一堆堆的書面證明材料抵達會場,訊問了摩根。聽證會記錄大概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