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為貧富不均引發的社會動盪這一社會痼疾。”他還說:“看來,未來是光明的。”為了防止萬一托馬斯還留下了什麼可疑的狐狸尾巴,華爾街的操盤手們當時還賄賂了廣播電臺的評論員,讓他們煽動聽眾狂熱地購買自己最喜愛的股票。

要想讓所有這些胡言亂語和憑空而降的熱情落地生根,還需要讓那些被忽悠了的人維持一種“甘願停止懷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今天可以稱之為非理性預期的東西。而當時非理性預期太多了,從荒唐可笑的預期到崇高壯觀的預期,預測市場有十幾套流行的預測方法與體系。其中,有一個“預測體系”透過看某個月份的單詞中是否包含字母“r”就可以預測股市的下跌趨勢。還有一個預測體系是跟蹤太陽的黑子現象。還有一個預測體系根據喜劇劇本的臺詞製作成了一個密碼本,由它產生推薦投資者購買某隻股票。伊萬傑琳·亞當斯(Evangeline Adams)是一位著名的算命大師,她在卡耐基大禮堂上面開設了自己的算命工作室。她每月釋出一篇新聞通訊,解釋行星的位置變化如何影響股票市場。她聲稱:“這是一個能夠打敗華爾街的萬全之策。”在《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和《失樂園》(Paradise Lost)那樣的短篇小說中,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捕捉到了這種沉湎於酒色財氣的人物,這充分表明華爾街上演了美國人民與私酒販子、爵士音樂以及*女郎之間的*情事。華爾街本身變成了一個富有魅力、性感十足的地方,一個全民同樂的地方。在全國性的雜誌中,一旦金融家被描繪成古板保守、體態肥胖、老態龍鍾的形象,他們就要接受一次整容變臉,重新變成體態精瘦、衣著時髦、年輕誘人的形象。華爾街的老者被當做智者,他們取得的社會地位往往只有偉大的哲學家或者政治家才能企及。在股市大崩潰之後,濺潑在華爾街身上的恥辱卻是深刻而持久的,原因在於億萬群眾剛剛才把他們毫無保留的信心放在華爾街的精明睿智上面,厄運就降臨了。華爾街受到人們的唾罵不只是因為它具有傲慢自大的貴族氣派,更是因為它的奸詐不實,而且玷汙、濫用了全國人民的信任。

奸猾騙子(15)

可以說,20世紀20年代發生的絕大多數情形在90年代又再次被如法炮製出來了。事實確實如此,但是這麼說又不完全對。人們依然記得,網路經濟泡沫災難性的破裂引發了華爾街的暴跌,而且牽連出了許多公司醜聞。多年來,在人們的記憶中始終都是警鐘長鳴,廣大投資者對此仍然記憶猶新。這一次,普通老百姓又被科技救世主愚弄了一回。這次的科技救世主是生物基因工程以及資訊科技。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的科學家解釋說,干擾素是一種蛋白質,從前被人們認為是治療癌症的藥物,它也是華爾街第一個神奇藥物,它是“一種你自己硬要塗抹在股票經紀人身上的物質”。又一次,媒體放棄了它們本應堅持的懷疑精神,而讓位給了群眾的盲目輕信。正如在“咆哮的20年代”一樣,空氣中充滿了有關“新時代”的談話,證明網際網路公司股票高不可攀的價格是理性的,因為網際網路公司屬於虛擬經濟而不屬於實體經濟。實際上,這種想法往往只是在矽谷工作的研究生的狂熱夢想。其中有些網路公司甚至於還沒有產品推向市場,更不要說實現盈利了。網景公司(Netscape)的首次公開募股受到了媒體的熱捧,這是網際網路股票泡沫的開端。比如《華爾街日報》就這樣吹噓:“過去,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變成一個今天股票市值27億美元的公司用了長達43年的時間,網景公司則只需要大約一分鐘。”華爾街媒體明星,比如高盛公司的艾比·約瑟夫·科亨(Abby Joseph Cohen)公開批評她所謂的“FUDD”,即恐慌(fear)、不確定(uncertainty)、懷疑(doubt)、絕望(despair)這四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單詞。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是美國經濟界的最高領導。最初,他對於“非理性預期”持保留意見,可是後來也開始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個新時代的網路經濟與蒸蒸日上的股票市場具有無限的潛力。“資訊超級高速公路”正是梅爾維爾所謂的“新耶路撒冷”在20世紀末的翻版。

此外,大吹大擂助長了大家的信任,他們輕信了一個昏庸呆笨的保證,即由於全球資訊網絡時代的到來,內幕人士操縱的騙子游戲早已成為歷史,資訊網路使得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獲取資訊,因此資訊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在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