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哪兒不對啊。”
馬饒好不尷尬、
盛莉見狀,笑著搖了搖頭,“小凡,聽說你來了,我們家馬先生好得多了。不然啊,每天就在家望天兒,再這麼下去,我都要把它送精神病院去了。”
馬饒鬱悶的撓了撓頭,“去去去,家醜不可外揚,做飯去!”
盛莉抿嘴一樂,將他身上的圍裙拽了下來,跟李凡愚和周輕語告了聲坐,便直奔廚房而去。
客廳就剩下這三人,自然就隨便了許多。
李凡愚不愛吃飛機上的餐食,此時意識飢腸轆轆。到了馬饒家也不客氣,直接抄起茶几上的水果,啃了起來、
“唔、馬導,你這到底怎麼回事兒啊?怎麼回來了也不說一聲,要不是今天趕巧遇見了輕語,我還以為你在美國呢。”
馬饒拿了一蘋果遞給了周輕語,聽他埋怨,苦笑道:“我沒臉給你打電話了。”
“嗯?這咋說的?”
“哎、一言難盡啊、”
原來,在《非常人販》完成之後,正信旗下osi想趁著這部電影的熱度,將其打造成一個系列影視劇,以發揮這個ip的最大效益。
但這卻跟馬饒的想法有些衝突。
憑藉成功指導了第一不好萊塢電影,馬饒本想趁熱打鐵,馬上著手第二部電影的拍攝,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他拒絕了osi的邀約,跟墨西哥導演伍茨聯手攢了個犯罪片的本子。之所以做這個題材,主要是因為中華國內對這個題材的限制比較大,現在到了好萊塢,有寬泛的稽核標準,馬饒自然想挑戰一下。
但是,人一旦沒了束縛,很容易就陷入到一個奇怪的心態裡。
這種心態,叫做自嗨。
於是,這部充滿了馬饒抽風風格的作品,毫不意外的撲街了。
《非常人販》之所以受到海外觀眾的歡迎,是因為這個劇本用中式動作元素,講了一個純粹的英雄故事。而在這個故事中,又反了英雄救美的套路,沒有情情愛愛,只有自我救贖。
這樣的劇情,本身就無限貼合美國觀眾的觀影心態。
等到這部叫做《血手》的片子,就完全是馬饒同志沉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無法自拔搞出來的東西了。
在沉悶的劇情之中,觀眾既沒有看到新奇的劇情也沒有看到馬饒式的中華元素。一時間,《非常人販》積累下來的口碑極具下跌。
而馬饒之前去好萊塢,是因為華藝對他採取了冷藏手段下不得不走的一步。可以說,他們是最不希望馬饒在好萊塢獲得成功的。
於是在《血手》票房失利之後,國內的種種針對馬饒的奚落和指責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出來。
種種原因加到一起,馬饒的壓力很大,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李凡愚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聽罷,直接放下手裡的蘋果,兩口將嘴裡的東西嚥下,“咕嚕,馬導,這算是啥事兒啊。一部電影票房不成,咱再拍一部賣座的不就成了嘛!”
第694章:我有一個好劇本!
拍出一部賣座電影,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管是商業電影也好,文藝電影也罷。
收到外因的影響都實在太多,可能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拍攝出來的時候並不受待見,但是會在某個時間節點,受某種特定社會現象或文化思潮的影響突然火起來。
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李凡愚非常喜歡的那部勵志片《魯迪》。這電影製作精良,故事取材真人真事兒,但是當初拍出來屬於輕度撲街,只在94年的時候拿到了一個奧斯卡最佳配樂,但是在十年之後卻意外的火了,屬於明珠蒙塵。
這是劇情片,商業片就更是了。即使是切合了當下的審美,也會受到諸如演員陣容,資方運營方是否給力等等等外因影響。
所以如果放在一個圈兒內人士在場,聽見李凡愚隨隨便便說出這樣“那就再拍一部賣座電影”的大話來,肯定是要笑掉大牙的。
李凡愚雖然對於電影來說就是個門外漢,但是有一點馬饒得服那就是劇本。
要知道《非常人販》這個劇本,當初可是李凡愚拿出來!
雖然在細節上經過了馬饒的豐滿和加工,但是主要的劇情還是沿用的李凡愚那套。
誠然,一部電影能不能火能不能賣座,需要導演功力,演員陣容和製作運營資本。但是電影這個事物的本質,無論在攝影技術如何改變,導演和演員的表現方式如何改變的表象之下,卻一直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