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這林鯤宇簡直是言無不中啊!他是如何知道法德兩國會如此的呢?”郭嵩燾想起林義哲在“遇事乃發”的木匣裡寫的那些個關於滇案事態發展的預測,不由得感嘆起來。
郭嵩燾並不知道,在李鴻章通知威妥瑪不以他為談判對手之後,威妥瑪仍不甘心。他以未接到政府任免命令為由,繼續以首席談判代表的身份去找李鴻章,為了加強自己說話的份量,威妥瑪還拉著兩位英國海軍分艦隊司令瑞德爾和蘭博特一同前來,顯示他仍然對英國艦隊具有影響力,藉此向中國方面表示如有必要,仍將以武力為後盾。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李鴻章根本不買帳,只是以私會的形式接見了他們,對於談判,李鴻章隻字不提。
由於威妥瑪的一意孤行,讓英國在外交上處於空前孤立的地位。一開始,當天津和談的訊息傳出時,就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廣泛注意。會議期間,俄、美、法、德、奧匈帝國及西班牙等駐華公使先後以“避暑”為名,齊集天津,密切注視中英談判的進展。幾個月來威妥瑪在對華脅迫的問題上已經與各國形成了隔閡與不和,他越是強調不容他國干預其事,越是表明他對別國公開的或暗中的干預抱有顧慮。而事實上,這時美國公使西華曾經一再向中國表示願意調停,德、俄、奧等國公使也有類似的表示。他們儘管沒有提出什麼積極的調停辦法,但這種表示本身對李鴻章卻提供了“聯絡各使,以間其(英使)黨援,而諷令公論”的機會,威妥瑪知道如果不迅速達成協議,對於自己和英國已經沒有絲毫利益可言。此外,當時中外關係中另外一件事對談判也起了意外刺激的作用,那就是中德修約。早在1873年,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就提出了修改1861年條約的要求,但德國當時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而到了1875年5月,當威妥瑪對中�